——行业三大怪相解析
市场有牛熊,风水更是轮流转,但基金圈内却有着圈中人从未偏离的“正道”——做规模。正因为今年的市场并不理想,而一贯被赋予神圣使命的“基金排名”才显得毫无价值。三季度基金规模出炉,也正好给我们旁观基金“把玩”规模留下些素材。今日,我们找到基金业绩与规模的三大怪相替您一一解析。
按照常理,具有持续性的较佳的投资业绩容易受到机构和散户的追捧,从而帮助基金规模实现增长。然而,在现实中,因为投资者情绪、短期市场热点及渠道的鼎力相助,很可能出现“业绩好,净赎回”,“业绩不好,净申购”的反例。
⊙本报记者 涂艳
怪相一:
净值“浮出水面”的困惑
原来市场中有句话叫“好做不好发,好发不好做”,而在今年既不好发又不好做的市场中,保本基金一度成为市场似乎唯一可以追逐的热点,而残酷的业绩表现却加剧了基民抛售的冲动。
业内某机构曾出具调查显示,公募基金净值在“0.94元——1.03元”间是基民最容易出现大规模、集中选择赎回的“关键净值”,也正是净值“浮出水面”的附近时点。
从基金三季报中,我们发现,这一规律普遍存在,而且还成为拖累基金公司整体规模的重要原因。
根据天相统计,有业绩的60家基金公司中,旗下偏股型基金整体业绩排名前五的公司有东方、新华、长盛、宝盈和鹏华基金,而其中东方、长盛两家公司在三季度却出现了高于业内平均1.15%的净赎回率,分别达到了3.41%和3.63%。
原来,两家公司旗下的保本基金被持有人选择重点赎回。
记者查看两家公司旗下基金了解,赎回率最高的分别当属今年4月成立的东方保本和5月成立的长盛同鑫保本,其中东方保本净赎回超过2亿元,占原二季度末规模的14.72%;长盛同鑫保本则净赎回近5个亿,占比达16.33%。
而根据净值公告,东方保本三季度小幅亏损2%,9月底时净值跌至0.98元;而长盛同鑫则从1.002涨至1.006,都刚刚符合浮出水面净值区间,投资者选择此时赎回更是情理之中。
“今年股债双熊令保本基金也‘不保本’,尤其是如果运行前一年碰上不太好的市场,安全垫做得不结实,那么很难期望后市有所表现。”一位业内基金分析师表示。
其实这一怪相不仅出现在保本基金,很多成立时间不长或深套已久净值涨回1元附近时,都容易出现大规模赎回的现象。例如,三季报显示,建信旗下的新兴市场股票基金(QDII)和双利分级股票,它们均成立于今年5-6月,而成立后净值从1元一路下跌至9毛附近,不免成为该公司赎回比例最高的两只产品。
怪相二:
扩规模两大法门
弱市乏善可陈,唯一正收益的货币基金无疑成为资金避风港。而进入三季度,市场渐入机构们“预判”已久的估值底,投资者携指数基金入场情绪浓厚。而这两类基金也成为惨淡的市场中基金公司规模能逆势增长的重要砝码。
根据天相统计,三季度846只开放式基金整体遭遇净赎回261亿份,各类基金中,仅有指数基金和货币基金分别获得120亿份和84亿份的净申购,申购比例分别为3.52%和7.10%。
统计显示,货币型基金中,博时现金以104亿份的净申购位列第一,总份额超过150亿份;而广发货币A则三季度或净申购30.5亿份,规模比二季度末时翻一番。
而在指数型基金当中,180ETF和深100ETF分别获得了36亿份和34亿份的净申购,银华100也获得了16亿份净申购,其他包括富国、南方和华夏基金公司的多只指数型均受到追捧。
也正借助货基或指基的协助,博时、广发和富国等公司成为三季度整体净申购份额的前三甲,也成为期间规模增长的最大“赢家”。
根据天相数据,博时基金三季度整体获净申购76.37亿份,公司管理资产规模仍列第五位,但与二季度末相比,与第四名南方基金的规模差距从111亿元缩小至6亿元。
而查看博时旗下基金,除博时现金、博时300和博时特许、创业四只基金外,其他十余只产品均出现净赎回,其中不乏赎回比例高达47.6%和38.9%的两只基金。
可见,虽然有品种因短期市场因素而得到资金回流,但难改今年来整个行业管理资产贬值的命运。天相数据显示,三季度基金整体亏损高达2500亿元,资产的缩水份额远远高于持有人赎回的份额。
怪相三:
“做活动”的捷径
根据天相数据,三季度63家基金公司中净申购水平高于平均水准的有21家,而其中仅有8家业绩也排名前三分之一,业绩与规模增长并非正比例相关。
具体来看,整体净申购比例最高的前五名有宝盈、博时、富国、申万菱信和信诚基金。而除去今年表现不错的宝盈、博时和富国外,其余两家规模百亿左右的中小公司显得“很特别”。
根据偏股型基金整体业绩显示,信诚基金整体净值亏损22.56%,而申万菱信则整体亏损20.72%,排名分别为55位、52位,均分别低于各自资产规模排名水平。
细看旗下基金发现,信诚精选、蓝筹和成长三只基金三季度份额分别有24.4%、12.8%和21.4%的增长,总计增长份额逾8亿份。而三只基金中除蓝筹表现较优外,其余两只净值亏损均超过12%。
同样,申万优势三季度净值亏损13.05%,而规模却从二季度末的1亿元左右涨至3.5亿元,增长率超300%。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的市场中,持续营销成为众多基金公司集中选择保规模的策略,而给某一只基金在渠道做做活动的“突击”也成为一种潜规则。当然,同时也不排除个别渠道策略较为主动的公司在基金营销方面颇有心得的成绩。
“如果一只产品业绩一般,对比此前或此后,短期内规模出现跳跃式增长,很有可能就是在银行做了活动的。”一位业内基金分析师透露。
原来,业内将给基金公司为某一只产品在渠道重点持续营销,同时给银行一定的尾随佣金及活动费称之为“做活动”,而这种普遍存在的把玩规模的方式更多存在于规模整体不大的中小基金公司中。
为此上述分析师认为,几个亿对于渠道而言并非难事,或许在某些地区的重点客户就可以完成,所以包括大公司在内都纷纷在不同时期、根据公司战略安排某只产品重点持续营销,投资者需要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