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锐 ○编辑 全泽源
对于海外上市企业而言,2011年可谓是命途多舛的一年。在海外投资机构“轮番做空轰炸”以及美国监管部门富有针对性的加强调查监管等多重背景下,中概股公司股价今年以来持续下挫,市值大幅缩水,整个板块处在一片“寒意”之中。上周末,由上海并购俱乐部、美国企业成长协会和并购总监联盟联合举办的并购精英沙龙上,来自知名企业、PE和大型专业机构的数十位并购高管就“中概股事件”等进行了充分交流探讨。
“中概股并不是一个集体概念。”在大亚集团总裁冯兵看来,一些业绩优良、股价表现好的公司如百度等代表不了中概股;同样,个别做假账、财务出现问题的企业也代表不了中概股,不能因为个别企业出现问题就将所有的中概股“一棒子打死”,而是需要客观地看待。
另一位知名跨国企业的并购负责人则认为,由于美国股市可以进行做空交易,加之市场在各个时期总有不同的偏好,因此当前的“中概股事件”是市场的正常规律,“相信未来两三年内中概股的‘冬天’一定会过去。”他同时建议中概股企业不必为外界纷纷攘攘的噪音干扰,应专心从技术、人才、服务等角度做好企业经营,提高财务诚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3M亚太区并购经理陈丽娟表示,虽然中国市场存在转型和升级的迫切需求,但是中国市场的资产价格由于估值过高,目前又没有其他政策措施降低交易成本,这已影响通过并购整合推动中国市场转型升级。对此,一位来自投资界的专业人士认为,中外估值差异及中概股市值被低估,令海外上市公司涌现出很多并购重组、转场的机会。
的确,面对着中概股在海外遭遇集体“围剿”的现状,加之美股市场的持续低迷,已上市或此前有意登陆海外资本市场的中国企业的回归意愿日渐增强。一些投资机构则着手采取“PPP”策略(Public–Private–Public,上市-退市-上市),以帮助相关海外上市企业实现私有化,拆除其红筹架构并重组,使之符合在国内上市的条件转而登陆国内资本市场。对此,曾协助多家中国企业完成海外上市的沃特财务集团中国区总裁陈文轩则提醒有意进行“PPP”策略的企业应注意如下两个问题。首先,是否愿意承担美国政府高昂的税务成本。尽管中国公司在美国不同的州注册,但根据美国法律,企业如果要退市美国政府收税是不可避免的。其次,如果该类企业在美国存在诉讼事宜且没有解决,其回归A股后也会遭到同样的质疑。
对于VIE模式,费国平认为应当分成两类看待:一类是基于商业利益而采用VIE模式上市的公司;另一类是为了规避监管采用VIE上市的公司。对于前者,纯粹是企业和投资者的商业选择,无需着重监管;后一种模式则需要从完善规则层面从根上解决。他进一步指出,中国应当用敢于担当的态度,重新审视外资限入政策,通过双边协议等方式,勇于领头打破保护主义坚冰。通过制定透明严格的监管规范,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概股问题,使中国企业在全球合作中不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