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专版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特别报道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动向
  • A4:市场·资金
  • A5:市场·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调查
  • A8:广告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全球经济再平衡征程漫漫
  • 长江“黄金水源”岌岌可危
  • 被滥用了的凯恩斯主义
  • 货币政策
    有望从“过紧”回归“中性”
  • CPI回落为政策微调创造了条件
  • 货币数量务必严控 利率不宜频繁调控
  •  
    2011年11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全球经济再平衡征程漫漫
    长江“黄金水源”岌岌可危
    被滥用了的凯恩斯主义
    货币政策
    有望从“过紧”回归“中性”
    CPI回落为政策微调创造了条件
    货币数量务必严控 利率不宜频繁调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被滥用了的凯恩斯主义
    2011-11-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左晓蕾
      左晓蕾

      欧债和美债危机把世界搅得大乱。若问究竟“乱”在何处?笔者的答复是,乱就乱在许多基本的经济原则被破坏殆尽。经济行为非理性化,经济活动不合规律,经济秩序必然大乱。因此,如果再不为被扭曲了的经济的原则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正名,不赶紧矫正被扭曲的行为方式,就不能对症下药,大乱也就难以达到大治。

      而要拨乱反正,给被异化了的经济基本理论正名,首当其冲的是凯恩斯主义。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尼克松政府单方宣布解体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单边撕毁协议的行为,是对全球经济基本规则的肆意破坏,造成了全球利率汇率剧烈波动,美国的贸易伙伴损失惨重。无怪当时的法国总统蓬皮杜弃法国人一贯的绅士风度于不顾而破口大骂。近十年来,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借各国包括新兴市场国家都在寻求和探索新的生存发展方式之际,发达国家离经叛道的经济金融行为明目张胆背离经济基本理论,制造了全球经济的巨大失衡,陷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于危机频发的泥潭之中,而反规律的危机解救计划还在不断制造新的危机和风险。

      有一些观点认为,债务危机爆发和恶化是凯恩斯主义之过。各国政府通过不断举债大肆干预经济和拯救债务,未能拯救经济,也未能平息危机,反而让债务危机变得越来越不可控制。而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是政府债务风险的理论基础。

      上述观点在对凯恩斯主义的认识上存在诸多误区。凯恩斯有关政府增加支出干预经济的相关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危机理论,不是主张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政府都可以大规模举债。是史无前例的大萧条、大危机催生了经济理论的突破,促成了凯恩斯的经典著作《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在全球经济无路可走的危机之中,凯恩斯主张政府财政举债干预经济,拉动困境中的全球经济走出了大萧条。欧洲各国几十年来发新债还旧债,欧元区成立后失去了独立货币政策的各国开始更大规模地动用财政工具,把危机财政政策变成了常态政策,如此滥用凯恩斯危机应对理论酿成今天殃及全球的灾祸,是凯恩斯怎么也料不到的吧?

      财政理论研究显示,一般情况下也可以实施适度透资财政收入的赤字政策,但只有在能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税收会随之增长,财政收入的扩大平衡财政赤字,增大转移支付的能力,累积财政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实力的经济呈良性循环的情况下,才能实施适度透资财政的政策。而如今欧洲各国则把这些基本原则完全扭曲,演变成过度透资的债务依赖模式。特别是在经济增长与债务平衡差异巨大,债务规模和赤字增长已大大超过各国经济增长承受力的情况下,政府仍然无节制地发新债还旧债,连正常的财政纪律都被破坏殆尽,这样与基本经济规律相违背的政府行为带来的恶果,岂能让凯恩斯背黑锅?

      对凯恩斯主义更大的异化在于,凯恩斯主张政府举债的危机干预政策,核心在刺激有效总需求增长,推动实体经济复苏,而2008年至今美欧政府实施的拯救计划,却是在向银行注入流动性,只救银行而不是救经济。凯恩斯的封闭经济有效需求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靠居民消费,私人投资和政府支出三大需求增长推动。在危机形势下,前两大需求都失去活力,只有政府举债或者印钞票来扩大支出,创造就业,活跃经济,由此带动消费增长和刺激私人投资增加。

      凯恩斯的思想,在某种意义奠定了罗斯福拯救大萧条的新政基础。罗斯福新政就没有大规模拯救银行,而是增加政府基础设施的投资,让优质企业重新上市融资,推动实体经济恢复,创造就业,增加可支配收入推动消费和投资增长,恢复私人部门两大驱动力恢复良性循环。但2008年以来的危机拯救,欧美各国政府的举债已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大部分是在购买银行的有毒金融衍生产品注资银行机构,为“太大不能倒”的银行机构埋单。拯救欧债危机,至今没有脱离救银行的思路。希腊债务达到了GDP的146%,意大利是120%,美国债务累积至GDP的100%,失业率仍然高企,消费仍疲软,私人投资仍然面对流动性陷阱,总需求形势没有实质性的改善,而债务危机越来越严重。

      借用凯恩斯的举债干预的基本工具,而拒不按照其最有价值的刺激有效需求的思想去推动实体经济的复苏。凯恩斯思想被滥用至面目全非,被指责误国误民十恶不赦,凯恩斯若泉下有知,想来会死不瞑目吧?

      国内正开始发行地方债的试点。弄清楚债务危机与凯恩斯主义的是是非非,对地方债风险防范至关重要。非常值得重视的是,地方债的使用方向一定在人大以及审慎的制度严格监管之下,千万不能被异化的凯恩斯主义政府行为所误导。短期内尤其要防止地方债变成房地产资金链的救命稻草,要是房地产调控因此功亏一篑,势必酿成未来对经济更大的破坏力。(作者系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