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产业纵深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专版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一年期央票利率再降 并非释放降息信号
  • 政策仅仅是微调而已
  • 权重股萎靡题材股俏 机构认为反弹或延续
  • cnstock
  • 外资行再度看好中国股市
  • 每日关注
  •  
    2011年11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 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市 场
    一年期央票利率再降 并非释放降息信号
    政策仅仅是微调而已
    权重股萎靡题材股俏 机构认为反弹或延续
    cnstock
    外资行再度看好中国股市
    每日关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政策仅仅是微调而已
    2011-11-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庄健 ○主持 于勇

      ⊙庄健 ○主持 于勇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国外方面,由于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欧洲经济减速已成定局;美债危机虽已暂时度过最糟糕阶段,但失业率高企、新经济增长点远未出现,将拖累美国经济复苏步伐;日本经济更是乏善可陈。国内方面,在通胀因实施了一年多的货币紧缩政策而得到初步控制的同时,部分地区的中小企业因资金链紧张,出现老板“跑路”、经营困难的局面。再加上楼市、车市低迷,出口放缓,中国经济下滑的风险加大。如何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以避免经济硬着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针对国内外不利因素可能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宏观决策部门明确提出要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近期,政府还先后推出了结构性减税、上调增值税起征点、减免或暂缓征收部分税费等一系列措施,意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并以此推动中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增长。据此,部分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标志着宏观调控将由“紧”变“松”,不少投资者预计政府将再次将“保增长”置于比“抗通胀”更为重要的位置。

      果真如此吗?笔者认为以上结论可能下的过于仓促,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通胀形势不容乐观。虽然10月份中国的CPI同比增幅下降到6%以下,但比上月还有0.1%的环比增长。即便剩下的两个月CPI同比增幅都在5%左右,全年平均下来CPI同比涨幅也会超过5%。应该承认,前三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所投放的大量货币,正是造成造成目前通胀的主因,目前广义货币供应量高达78万亿元,市场流动性依然偏高。因此,一旦货币政策再次宽松,就必然会带来通胀形势的反弹,使一年多来的抗通胀努力付之东流。

      二是政策放松极不利于房地产调控。经过近两年来的艰苦努力,充满泡沫的房地产市场终于出现了交易量萎缩、房价松动的可喜局面。近来,在万科、中海等地产龙头的带领下,全国性的楼市降价趋势正在形成。尽管限购等行政手段尚存可商榷之处,但保障房建设的推进和货币龙头的“拧紧”的确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如若货币政策再次放松,原先被部分遏制的住房市场上的投资、投机因素必定会再次逞强,使来之不易的房地产调控成果功亏一篑。

      三是通过政策放松所取得的“保增长”难以持续。上一轮“保增长”,政府推出了4万亿刺激方案,两年近18万亿的信贷增量和大量政府投资,除部分投入到“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领域,有很大一部分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房地产领域,特别是央企“转战”房地产市场,催生了“地王”现象,吹大了房地产市场泡沫。这种由政府投资和房地产市场泡沫拉动的经济增长是不能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应尽快由政府投资转向民间投资和城乡居民消费。从中长期看,当前主要由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投入拉动的经济增长应更多的由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拉动。而这一切,都不可能通过简单的货币政策放松来实现。

      从当前形势看,只要欧美债务危机不再次引发全球性经济衰退,中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就不存在重大改变的理由,“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很有可能继续成为明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那些把政策微调看成政策转向标志并期待货币政策全面放松的人们可能要失望了。 (作者系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