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特别报道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T1:钱沿周刊1
  • T2:钱沿周刊2
  • T3:钱沿周刊3
  • T4:钱沿周刊4
  • T6:钱沿周刊6
  • T7:钱沿周刊7
  • T8:钱沿周刊8
  • 摆脱“靠天吃饭” 对冲基金弱市初露锋芒
  • 新华人寿IPO顺利过会
    17日赴港聆讯
  • 招商基金:
    看好三类股票投资机会
  • ■机构一线
  • 另辟保费增长利器 产险三巨头争攻新渠道
  • 光大银行
    提交新资本协议评估申请
  • 高盛减持近18亿股工行H股
  •  
    2011年11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市场·机构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市场·机构
    摆脱“靠天吃饭” 对冲基金弱市初露锋芒
    新华人寿IPO顺利过会
    17日赴港聆讯
    招商基金:
    看好三类股票投资机会
    ■机构一线
    另辟保费增长利器 产险三巨头争攻新渠道
    光大银行
    提交新资本协议评估申请
    高盛减持近18亿股工行H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另辟保费增长利器 产险三巨头争攻新渠道
    2011-11-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黄蕾 ○编辑 于勇

      另辟保费增长利器

      产险三巨头争攻新渠道

      ⊙记者 黄蕾 ○编辑 于勇

      

      与寿险增速踉跄下跌的趋势正相反,今年产险业可谓稳中有惊喜,全年有望实现20%的增速。新渠道(主要为电销)功不可没,记者获悉的一份业内交流数据显示,2008 年至今,人保、平安和太保三大产险巨头电销业务复合增速为194%,而同期传统渠道的复合增速仅为28%。

      三巨头在新渠道上尝到的甜头,让其余同业公司不得不快马加鞭。自行控制渠道、节约手续费的电销模式,正成为越来越多产险公司的争夺热点。据记者了解,目前已有13家产险公司拿到电销牌照,竞争白热化的同时,也加速了电销渠道的等级分化。

      今年以来,产险公司电销业务发展迅猛。记者在中国平安媒体开放日期间获悉,于业内最早开展电销业务的平安产险,今年截至9月30日的电销坐席人数达到13489人,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56亿元,同比增长84.6%,在电销市场的占有率为52.7%。

      事实上,目前13家产险公司大刀阔斧发展车险电销,并非偶然。从表面上看是由于经营和管理上出现了变化,而实质上却与车险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关。

      单从电销模式发展来看,在2009年以前,由于产险公司电销产品在传统价格基础上直接15%让利,这让大多数原本以传统业务为主的车险公司改头换面,纷纷申请获批电销牌照。一时间,电销市场也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然而,这种被“移花接木”的国外经营模式,在国内却遭冷遇。由于大多数获批的产险公司只是坐以待毙,电销业务的经营就好似“只开花,不结果”。但进入2010年后,伴随着平安电销脱掉车险亏损的表囊,仅仅两年间就实现盈利的消息一经发布,让电销阵营中的后继成员们个个变得活跃起来。

      如今,车险电销从正式问世到现在的三四年时间里,其势头之猛让人刮目相看。同时,电销市场分水岭也悄然出现,电销阵营成员早已“各就其位,各司其职”:首个吃电销螃蟹的平安可谓“电销集大成者”,人保、太保可谓传统市场基础扎实的“积极跟进、穷追猛赶型”,其余是以中小产险公司为主的“随行就市型”,竞争日趋白热化。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电销进入门槛也越来越高。一方面,开办车险电销业务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设专用的呼叫中心、培训销售人员和配送系统;另一方面,对于中小产险公司而言,即便拿到电销牌照,也只是重演传统渠道的竞争格局,难以突破以产险三巨头对市场份额的垄断。

      那么,如何掌握投入与利润的平衡点?一位多年负责车险业务的产险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综合费用率必须控制在30%以下,才有可能盈利。而其中,营运成本、人均产能、续期业务等因素的浮动都决定着电销车险的经营状况。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产险公司加入电销大军,车险电销市场上的同质化产品将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而未来车险行业的竞争,将以产险公司在电销上的先进经营管理体制论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