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财经海外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产业纵深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政策捧场 需求撑腰 看影视文化产业演绎“增长故事”
  • 业绩预测基本靠“猜” 好故事是唯一保证
  • 券商观点
  • 内容是最大的门槛
  •  
    2011年11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特别报道
    政策捧场 需求撑腰 看影视文化产业演绎“增长故事”
    业绩预测基本靠“猜” 好故事是唯一保证
    券商观点
    内容是最大的门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政策捧场 需求撑腰 看影视文化产业演绎“增长故事”
    2011-11-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朱宇琛 ○编辑 艾家静

      台前幕后,圈里圈外,影视文化产业最不缺的就是故事。

      《绝命岛》,是2010年上映的众多影片中一部鲜有人记得的电影。这部号称投资“无上限”的恐怖片,实际成本只有几百万元,上映后却意外收获了两千万元的票房。按照分账比例,制片方差不多保本。

      不赚不亏的故事结局原本乏善可陈,但投资该片的老板却大呼“满意”。

      这位来自河北唐山的房地产商,老楼盘已售罄,新项目又没开始,“资金就在手里憋着”,于是决定拍电影。首次试水,既领略到圈内风光,居然也没有蚀本。为了分享这种意外的喜悦之情,各地院线代表去北京会面的时候,他特意派出了自己的座驾宾利车去接机,载着大家庆祝。

      进电影院看电影,很多时候被视作居民“消费升级”的一个例证。在行内人看来,老板们从观众摇身变成投资人,本质上也是一种“消费升级”,如同买一辆宾利——“从没听过他与我们谈行业、市场什么的”,懂不懂搁一边,先买个热闹。

      正是这样的老板们,怀着比观众更高的热情,带着背后的亿万资金,滚滚流入当今的中国影视圈,让这个小行业的体量急速扩大,机会越来越多,到处弥漫着资本盛宴的气息。

      ⊙记者 朱宇琛 ○编辑 艾家静

      双轮驱动

      “观众是一个易于波动的、广大而充满活力的流体。”——雨果

      “行外看行内,真的是一片莺歌燕舞。”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资深业内人士感触颇深。

      繁荣是真实存在的。电影产业化改革八年来,全国城市票房增长达10倍。在2009年和2010年,票房增长率更达到43%和64%。冠军影片的票房从2007年的2.77亿元一路飙升至2010年的13.79亿元。在去年全国票房过百亿元后,今年的目标年初即设定——130亿元。

      推动这样高速增长的原动力,在于供不应求。

      “现在中国的影视企业已经具有提供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内容的能力,但是在数量、质量上,仍然落后于观众的需求。”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对记者说。

      在此逻辑下,行业总量的急剧膨胀也让行业内的各个生产要素价格都水涨船高。以演员电视剧片酬为例,现在一线女演员的片酬已达30万元/集的水准,且为到手净价,所得税由制作单位另外支付。目前国内演员片酬能占到电视剧制作成本的50%甚至更高。

      在这样内生性的增长已经足以让行业疾奔的时候,政策又使之装上了重量级的加速器。

      10月份,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被看作是行业“政策黄金期”的开始。业内预计,接下来多样化的扶持政策将“遍地开花”。

      首先是各部委的落实。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日前就表示,“十二五”时期要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地方政府更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列为工作重点。仅以北京地区为例,北京已计划强化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力争在“十二五”末期将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2%提升到15%。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接下来北京将重点扶持内容制作类企业,并已开始筹建新的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

      政策的青睐让行业感到暖意融融。“这是第一次把文化产业提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位置。作为企业,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机会,跃跃欲试。”华谊兄弟董秘胡明对本报记者说。

      光线传媒高层更直言:“有政策扶持的产业,不可能不发展。”

      多重机遇

      “中国的影视行业有点像在补课。”

      在位于北京朝阳区的办公室内,胡明向记者介绍,“欧美国家已经培养出长期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美国电影票房100亿美金的水准已经保持超过十年,现在发展最快的是互联网娱乐。但中国两方面都在同时成长,这是特有的情况。”

      电影业以看得见的增长速度向前迈进。根据艺恩咨询的数据,2011年到目前为止,我国票房增长率24.9%,观影人次增长率23.3%。此前四年,上述数字每年都超过30%。

      电视剧更是蒸蒸日上。广电总局于日前下发通知规范上星卫视娱乐节目,此令一出,各大卫视对电视剧的争夺几近白热化,购买量同比大涨,价格亦水涨船高。

      “现在的制作成本大概是70-100万/集,售价在150-200万/集之间。未来三年相信都会有一个上升的空间,应该可以达到200多万/集的水平。” 华策影视董秘金骞对记者说。

      更为关键的是,日前陆续结束的央视及各大卫视2012年广告招标额皆屡创新高。

      招标额度直接影响电视台对电视剧的购买预算,电视剧行业明年再创佳绩,指日可待。据业内消息,华谊兄弟新片《夫妻那点事》已经达到了300万元/集的水平。

      不过,这些常规的增长与另一个领域的狂飙突进相比,还显得有些小巫见大巫。

      “今年最大的看点可以说就是在网络版权的暴涨上。”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对本报记者说。

      由于国内几大视频网站的烽烟四起,对优质内容的需求和争夺可谓白热化,网络版权暴涨5-10倍。鹬蚌相争,影视行业成为当然的得利渔翁。

      10月19日,腾讯购买了《宫锁心玉》第二部《宫锁珠帘》作为其首部独家剧。有业内人士透露其单集价格约185万元,创下单集购买价新高。该剧共40集,意味着腾讯仅版权购买即超7000万元。此前,这一纪录由3000万元购入《还珠格格3》的搜狐保持。

      185万元/集的天价已经达到目前电视台的购买水准。业内谈及与此,无不叹为观止。须知道,一年前热门剧的网络版权还只在40-50万元/集左右,且当时已经被认为非常高昂。

      “这说明网站烧钱还没烧完。而且预计还会烧一段时间。”申银万国传媒行业分析师万建军对记者说。在他看来,只要视频网站格局未定,那么这一水准就有望得以保持,甚至继续提升。而照目前形势估计,两三年内都无需担忧价格下滑。

      企业方面对此的态度稍显谨慎。华谊兄弟董秘胡明认为,虽然价格飙涨,但毕竟网站基数小,还无法撼动电视台的渠道霸主地位。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则向记者指出,目前,上述天价实际上只限于几部最热门的剧集,二、三线电视剧的价格上涨幅度不大,甚至销路也不见得好。“从单个项目或者单个网站的角度看,我认为这是出现一定泡沫的现象,不排除来年出现一些调整。”

      不过,“若把眼光放到全行业,就会发现,网络版权的上涨,是大势所趋。”在王长田看来,将来如果价格合适,完全可能出现一个片子先给网站播,再给电视台放的情况。

      十年无忧

      那么,这样似繁花着锦的高速成长到底能保持多久?

      “目前行业还看不到明确的风险点。”在采访中,各企业高管尽管在其他问题上略有分歧,但这个观点却惊人一致。而对于持续时间的问题,“十年”也成为一个共同的答案。

      这个问题的背景是,2011年对于国产电影来说,其实是一次考验。众多备受期待的大片折戟,甚至有的片子亏损达数千万。业内坦承,“今年赚钱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

      与此同时,不断有院线集团人士提醒,今年观众人次的增长速度已经跟不上银幕数的增长。

      艺恩咨询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今年全国观影人次增长率23.3%,但银幕数增长将达到42.7%。票房收入排名全国第三的上海联和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则透露了一组数据:十一期间,联和放映场次同比增加了50%,但是观影人次只增长了8%,票房收入与去年基本持平。也就是说,票价及单块银幕产生的效益在下降。

      “今年国产片的盈利确实遭遇了挑战。但是我们认为,风险都是个体的,行业的发展态势良好。”华谊兄弟董秘胡明在谈及此问题时表示,“而且,对银幕和观影人次数据应该做动态理解。”

      首先是地点问题。“中国银幕的增加潜力已经转移到了三四线城市。河北廊坊的银幕效益肯定小于北京CBD。”胡明认为,银幕增长的结构性变化,必然使得新银幕带来的观众少于以往的一、二线城市,从而出现目前看到的单块银幕效益下降的情况。“但不能忘记,三四线城市的投资金额也更少,可能只是北京的一半。一块新银幕所产生的效益,应该综合评判。” 胡明称。

      然后是消费习惯的培养。新银幕一般都设在新建的购物中心,而购物中心一般需两到三年的时间培养消费群体,这同时也是一家电影院培养观众群的过程。“电影是有核心观众群的,一家电影院50%的收入贡献都来自于会员。”胡明认为,目前各个数据的增长速度出现一定程度分化是非常正常的波动。那些对于行业和观众人次发展的担心,她认为可以放到十年以后。

      “今年部分院线的业绩不好就是由于银幕数增长导致观众内部分流。但长期看是很乐观的。”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进一步表示,新观众的培养需要两个条件,好内容和合适的票价。影院间竞争的日益激烈,电影票价下调是毫无疑问的趋势。一个连锁效应是,未来电影院所获得的分成比例也会逐渐下降,朝制片方倾斜。

      事实上,对于光线传媒这样在电影领域以“投资+发行”为主,“目前还没有一块银幕”的公司来说,影院之间的竞争本来就不被看作潜在风险。相反,影院的增多还将有利于拓展其发行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