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媛 ○编辑 邹靓
昨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称交易商协会)“信用债定价机制”专题研讨会在成都举行。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杨农出席会议并指出,目前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累计发行已超过5.5万亿,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总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交易商协会将进一步创新融资方式,优先满足中小企业、战略新兴产业等国家支持的行业和企业的融资需求。
同时,来自工行、农行、中石油等23家国内外金融市场机构和发债企业代表参会,围绕信用债定价估值体系的运行效果、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会代表认为,目前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定价对整体信用债市场发展极为关键,在市场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定价机制正在不断完善,对信用风险的发现与揭示也更为充分。
目前,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工具的定价主要遵循以下方式进行:22家主要市场参与机构在每周一对未来一周各关键期限、信用等级债务融资工具二级市场均衡收益率水平进行估值报价,经过与LIBOR、SHIBOR相类似的模式计算后对外公开发布,为信用债市场定价提供参考。
与会代表指出,这种做法是在目前环境下一种行之有效的市场化定价方法,是市场化定价机制的一次有益探索。从定价估值一年多的运行实践来看,债务融资工具市场保持了平稳运行的态势,一级市场发行顺畅,二级市场交投活跃,信用债市场发行规模稳步扩大。
尽管我国信用债定价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受到信用债个性化的特点、历史违约数据缺失、市场参与者意见分歧等因素的影响,如何为信用债定价在国内外仍是个难题。与会代表认为,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一方面,虽然信用评级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主体资质的差异,但对于同一评级内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主体缺乏资质上的区分。而另一方面,评级机构主动调升发行人主体评级的行动有所增多,使得市场成员对于信用违约的担忧逐渐增强,为债券的定价增加了难度。
此外,信用债投资人结构不完善的问题依然存在,投资者自主投资行为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市场呈现出参与主体类型趋同的倾向,既不利于市场价格信号的发现,也不利于产品类型的丰富,阻碍了市场在深度与广度方面的发展。与会专家建议,未来应当在进一步推进债券市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市场化定价工作,探索市场化定价机制,为债务资本市场营造一个健康、理性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