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这无疑是对当下保险业最贴切的形容。
对于中国保险业来说,在经历了2011年新单业务负增长、股债双杀引致的投资下滑和巨额浮亏、外围市场众多利空消息打击等诸多负面因素影响后,最差的时间或许即将过去。
展望2012年,随着货币紧缩力度减弱,加息周期步入尾声,“股债双杀”格局趋于逆转,保险投资环境也将逐步好转。无论是需求、渠道还是供给,2012年保险业的压力较2011年都有所缓解。那么,细分至寿险、财险及投资领域,2012年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本期圆桌邀请专家和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记者黄蕾 卢晓平 ○编辑 邹靓
嘉宾:
利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刘政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 朱俊生
中信证券非银行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 潘洪文
广发证券保险行业分析师 曹恒乾
寿险篇:成长依赖于转型
上海证券报:2011年寿险业保费增速陷入困境,银保、个险两大渠道均遭遇挑战导致保费增速明显下降。2012年,两大主要渠道面临的难题能否得到缓解?
刘政焕:简单地判断增长压力的缓解程度是很难的,这里既有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比如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有内部因素的问题,如我国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经济政策调整的节奏和力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寿险业的发展。
当然,我个人来看,更为重要的是寿险行业内部如何调整自身渠道发展战略。寿险业的两大渠道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原有模式的潜能已经得到充分发挥。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在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寿险公司需要进行转型。只要我们转型得当,中国寿险市场的前景和空间一定很大,只是我们现有的模式还不能有效开发这些市场。
在遭遇挑战的同时,2012年银保市场亦面临机遇。货币政策的调整持续稳健,适时微调,略显宽松;目前市场利率已达高点,2012年有望进入降息通道,寿险产品的市场吸引力有望增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新规出台,有利于遏制商业银行高息揽储的行为,使市场回归理性;差异化产品开发为打开高端市场奠定了基础等。这些都为2012年银行保险发展带来利好。
朱俊生:我认为,银保之所以出现问题,不在于渠道本身,而在于把简单的储蓄替代品当作保险产品来卖,把只适合于部分消费者的产品试图卖给所有人,把短期的投资收益率说成是长期的保证回报率。
眼下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必须将保险业的增长与发展区别开来,逐渐摆脱单纯的规模偏好与保费冲动,转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将对营销员人力规模的关注与质量管理结合起来,通过改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其收入水平与社会地位,增强其对职业与自身价值的认同,从而为规范其销售行为提供内在动力。
潘洪文:我们对银保新单2012年保费收入增长持悲观态度。与上一轮加息周期一样,本轮加息周期启动导致2011年银保新单大幅负增长。预计较长一段时间内,保单收益率难以超过定期存款,此轮加息周期下银保向下持续时间可能会超出市场预期。
至于个险,我们预计2012年个险新单增速回归适度增长,不同寿险公司将出现分化,代理人增长和产能增长是关键。考虑到代理人渠道面临挑战中期内难以解决,我们预计未来3至5年个险新单增速将下降一个台阶,由高成长走向适度增长。
曹恒乾:从银行角度来看,去年出台的90号文的确对银保渠道保费的迅速增长起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紧缩银根也使得银行缺乏销售保险的动力;从保险公司角度来看,股债双杀因素使得分红险等投资型险种的投资回报均不及5年定存利率,产品吸引力下降;其次,人力成本的上升、保监会对于代理人费用率监管上限的要求以及经济不景气条件下大额寿险保单较难出售的原因,使得个险渠道的增速缓慢。
我们预计,随着银行自主销售力量的成熟以及央行降低准备金率提升银行流动性后,银保渠道的保费增速将有所恢复。如果未来保监会能够放开代理人费用和佣金上限等规定,个险渠道也有望得到恢复。
上海证券报:有观点认为,中期内寿险行业由高成长走向适度成长的格局已形成。格局形成的原因有哪些?适度成长将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政焕:我个人认为这种看法是相对静止的,所谓适度成长的格局其实是现有寿险发展模式进入适度增长。
从行业发展的现实来看,现在寿险公司的规模和市场地位跟公司成立的时间是正相关的,就是先成立的公司规模大,后成立的规模小。因为各家公司的发展模式差不多、产品差不多,大家几乎都用同样的模式和产品去竞争,那只能竞争同样的市场领域。所以一方面各家公司感觉竞争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很多“蓝海”领域我们无从涉足。
这些年,电话车险的兴起就是打破了传统销售渠道模式而获得成功的典型案例。实际上,只要我们坚持以客户保险理财需求为中心,以全心全意满足客户的真实保险需求为基础,以更高效率提供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我们寿险业高速发展仍可以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如何转型以适应变化的市场,进行寿险发展模式的创新。利安人寿正在加大市场调研力度,在产品开发、渠道创新、服务创新和包括IT在内的后援支撑系统等方面探索新的路子,我们是一家新公司,需要有创新的思路,寻求发展的新路径。
曹恒乾:今年寿险保费增速的下降既有银保新规和银根紧缩等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投资环境过差以及代理人成本过高带来的经营困难的原因。但是仅从一年的保费增速不佳就认为寿险业走向了适度成长期,我个人认为是不妥的。
从保险公司投资周期与保费周期的角度分析,我们发现当保险公司取得较高投资收益率后,在下一年分红险会有一个较高的分红率、万能险也会有较高的结算利率,这就会加强产品的吸引力。我们预计当下一次牛市出现时,寿险保费增速在牛市的后一年依然会再次出现高增长。
从寿险产品周期的角度来看,在国外占比较高的年金产品与健康险产品,由于国内的税收制度与医疗体制的制约,发展较为缓慢,随着未来相关政策的出台,有望引领寿险行业进入新一轮的增长高峰。
上海证券报: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寿险发展与监管高层研讨会”上,保监会方面透露,将择机放开传统寿险、养老险和健康险产品的费率,通过定价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保障型产品的发展。对于费率放开,您有何看法或建议?
刘政焕:这对寿险业发展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有利于推动各家保险公司创新,如在运作模式上创新节约运行成本,在渠道上创新压缩渠道费用,最终形成保险产品的价格竞争机制。这会推动行业开发更多更有竞争力的保险产品,让广大消费者的保险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但是,由于保险产品的复杂性,定价很难透明,客户市场比价相对困难,对储蓄两全类复杂产品来说,费率市场化推行起来需要过程。我们认为,费率市场化宜逐步实施,先试点看成效,及时总结经验,先期可以从简单形态的保障性产品做起,先考虑定期寿险、重疾险等传统保障型产品的市场化。
当然,费率开放将会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在让利于民的同时,需要把握好节奏和尺度,特别是对各相关公司的偿付能力要实行动态监管等。
朱俊生:监管部门拟放开传统人身保险预定利率体现了对市场规律的尊重,顺应了保险市场价格竞争的内生需求。推动市场取向的改革,保障市场交易的自由,是保险市场长远发展的根本举措。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期待着2012年放松寿险产品预定利率管制的改革能够实质性启动。
在市场化经营的环境下,定价权必须交还给保险公司,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才能促进市场竞争和规范发展,从而提高消费者的福利。同时,对预定利率的放开以及对价格管制的放松会使保险业务更多地向经营效率高的保险公司集中,激励经营效率低的公司降低成本,从而提升保险市场的整体效率。
潘洪文:费率市场化的推出对寿险行业影响非常深远,需要慎之又慎。一年半以前,保监会已经发布了费率市场化征求稿,从当时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当时资本市场反映较为悲观。
对于推出时间,我们认为短期推出的可能性不大。一是在当前行业环境面临较大挑战下推出一个变数很大的政策,不是好的推出时机;二是推出的准备还不足,在居民保障意识并不强,以及保险公司投资能力相比其他金融行业还不具备明显竞争力下,费率市场化并不会明显做大保险“蛋糕”、反而会增加行业内公司的竞争,可能有损寿险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财险篇:高增速难以持续
上海证券报:财险是2011年保险业最大亮点,保费增速和盈利能力均达历史高点。2012年财险业的盈利高点能否持续?
朱俊生:2012年财险业的盈利高点可能难以持续。目前财险市场发展已经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上述导致行业利润迅速提升的相关因素将有可能显著减弱或是这些因素将不复存在。
一是2011年不少地方的折扣和手续费的限高令已经在逐渐松动。由于2011年新车销售量以及新车保费增速放缓,各财险公司面临业务增长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地方的车险保费折扣率以及手续费的限高令已经明显松动。
二是车险信息共享平台的边际效应也在逐步递减;三是拟推行的车险费率改革试点将激化价格竞争;四是随着物价以及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赔付标准也在上升;五是代位追偿因素的影响,未来行业将执行严格的代位追偿,这将给公司的经营带来不小的压力。
潘洪文:预计2012年财险盈利增速将由高增长转向适度增长。一方面,决定承保利润的两个因素是已赚保费增长率和承保利润率的增长率,在已赚保费增速大幅下降以及承保利润率增速可能持平或略负增长的预期下,2012年承保利润增速有望明显下降;另一方面,明年投资收益超预期可能性并不大。
因此我们认为,2012年财险行业盈利增速不可能出现2011年的爆发式增长,增速会显著下降。
曹恒乾:从保费增速上来看,电销(网销)车险等新渠道的快速发展,已逐步形成规模,有望拉动大公司保费增速超越行业,而目前行业环境较好,短期内综合成本率有望继续维持在低位,我们预计平安财险、太保财险2012年业绩依然会有30%左右的增长。
财险业持续繁荣的难度在于监管层是否会一如既往的实行合适的监管强度,如果监管力度放松得太快就容易给财险行业的持续盈利带来打击。而汽车销量明年是否将有所起色,也是影响财险保费增速的重要因素。
上海证券报:车险费率市场化对整个财险行业的影响有多大?
朱俊生:重新启动车险费率市场化,推动市场取向的改革,保障市场交易的自由,是车险市场长远发展的根本举措。同时,车险费率市场化要求重建透明的保险市场。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良性发展尤其需要透明性自由,因为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善将导致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因此,必须通过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重建车险市场的透明性自由。为改变透明性缺失的局面,保险监管部门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值得肯定的是,一些地区初步建立了车险信息共享机制和保单承保理赔信息自主查询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透明和数据规范,提高了承保理赔环节数据真实性,从而有利于费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公司的自主定价。
但这仅仅是起点,在费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重建透明性的保险市场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
曹恒乾:我们认为车险费率市场化不会对整个财险行业带来冲击。
按照保监会的规定,拥有自主定价权的公司有偿付能力和综合成本率方面的要求。目前市场上具有自主定价权的公司除平安和太保外,其他均为中小财险公司且受限于综合成本率的指标,降价空间不大。因此,费率市场化的实施不会改变现有的竞争格局。
上海证券报:有消息称,交强险有望于2012年向外资开放。一旦放开,是否会影响到现有财险市场的竞争格局?
朱俊生:交强险一旦放开,自然会对财险市场的竞争格局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目前外资公司在财险市场中的份额相对较低,除受开放区域的影响外,经营范围的限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由于外资公司不能经营交强险,这也使得其难以有效地开展商业车险业务。而车险恰恰是推动中国财险市场成长的最重要业务,这正是外资在财险市场份额中占比低的原因。
因此,一旦对外资放开交强险,外资公司的车险业务占比有可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中资公司而言,可能导致业务分流以及增加竞争的压力。但对于交强险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新主体的加入有助于对交强险经营模式的进一步探索。
潘洪文:我们认为影响很小。车险市场竞争的关键是品牌、渠道、服务和规模效益,外资财险公司在品牌方面不具备优势;在渠道方面具备也不占优势,分支网点较少,电话销售和网络销售等新渠道也较为落后;在规模效益方面亦明显处于劣势。综合以上考虑,即便放开交强险,外资财公司的市场份额不会有明显上升,对市场竞争格局影响会很小。
曹恒乾:外资财险整体的市场份额占比仅为1%左右,且较少涉及车险业务。在监管力度不放松的情况下,我们认为车险销售主要依靠渠道和服务,而外资财险在这方面很难和大型本土的财险公司相抗衡。所以,我们认为即使交强险向外资开放,也不会改变财险市场现有的格局。
投资篇:机会有,但不能太乐观
上海证券报:2011年“股债双杀”背景下,保险公司投资收益不尽如人意。2012年,股市、债市会有哪些变化?险资的投资收益、浮盈浮亏会否有改善?
刘政焕:2011年的“股债双杀”确实对保险业的投资业绩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根据保险资金运用遵循的“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原则,及资产负债匹配要求,保险资金更注重绝对收益。
在今年的市场状况下,多数公司降低了权益配置比例。对固定收益投资来讲,因保险资金的长期性,债券持有至到期的比例较高。虽然目前一些公司出现一定的投资浮亏,但保险资金总体是安全的,总体实现正收益。
以利安人寿为例,根据公司投研团队对今年的宏观形势的分析判断,2011年重点进行协议存款投资,在利率相对高点锁定收益,现在看来该策略的总体方向是基本正确的,有效地规避了股市和债市的下跌风险,2011年的投资收益水平相对较理想。
对于2012年的投资市场,我们的基本判断是,债券市场逐渐复苏,债券投资应能取得较好收益;股票市场经过本轮的杀跌后,在2200点附近向下的空间已经不大,处在相对安全的区域,2012年还是具备一定的投资机会,但不能太乐观。
曹恒乾:市场预期政策的放松已经使得债市出现了复苏迹象,而股市受制于新股IPO、未来经济环境走势的不确定等因素还略显疲弱。目前已经提出明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我们也在密切关注相关刺激政策的出台。但对于资本市场的走势很难判断准确,因此对2012年投资收益与浮亏情况也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上海证券报:新华保险AH股的上市,开启了保险上市公司的扩容潮。保险公司融资需求增大,但融资渠道有限,未来三五年内是否会迎来一波保险公司上市小高峰?
刘政焕: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巨大的资本支撑,但目前普遍存在资本金补充速度跟不上业务发展速度、业务结构导致资本金消耗过大等问题。在一个阶段内,业务快速发展与资本金不足的矛盾将始终存在。对于达到上市条件的保险公司来讲,能通过上市,获得一个更有效和便捷的融资渠道确实是很多公司希望做到的。
据了解,目前确实不少保险公司有上市的计划,但上市的数量和速度还要根据国家证券市场的状况、监管要求等因素来决定。我们也希望保险公司通过上市,使更多投资者关注保险公司,这对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保险业是有益的。
朱俊生:保险业务的快速增长以及保险市场供求环境的变化提升了对资本金以及偿付能力监管的要求。保险公司尽管有强烈的上市以及再融资的诉求,但能否达成所愿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公司是否具备上市条件,特别是盈利能力能否达到上市的要求;二是资本市场的状况。
在未来三年,这两个条件其实都不乐观,因此,我认为未来三年肯定会有一些公司选择恰当的时机上市,但就此判断将会迎来保险公司的一波上市小高峰可能为时过早。
曹恒乾:我认为保险业的巨大融资需求源于保监会对于偿付能力的要求较为严格导致。从保险公司的角度出发,上市融资是改善公司偿付能力最简便的渠道。但是,寿险公司还有一大批公司没有度过或者刚刚度过盈亏平衡期,很难满足证监会的上市要求。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也有严格的规定,保险企业资产规模通常较大,上市辅导期可能会远长于其他行业;最后,保险行业还处于成长阶段,许多保险公司的经营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要达到上市要求还有很长的一段路。
所以,我们认为未来三年可能会有一批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上市,而中小型保险公司的上市之路可能不会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