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财经新闻
  • 6:专版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市场
  • 10:市场趋势
  • 11:开市大吉
  • 12:广告
  • 13:圆桌
  • 14: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特别报道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清盘潮拷问阳光私募
    风控为何失控
  • 国金证券:龙年春节前后启动中级反弹
  • 每日关注
  • 兴业证券:
    等待赚钱效应出现
  • 上周大宗交易折价率创半年新低
  • 大盘止跌 上周资金流出显著萎缩
  • 东海证券:明年A股反弹空间有限
  • 活动预告
  •  
    2011年12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9版: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9版:市场
    清盘潮拷问阳光私募
    风控为何失控
    国金证券:龙年春节前后启动中级反弹
    每日关注
    兴业证券:
    等待赚钱效应出现
    上周大宗交易折价率创半年新低
    大盘止跌 上周资金流出显著萎缩
    东海证券:明年A股反弹空间有限
    活动预告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清盘潮拷问阳光私募
    风控为何失控
    2011-12-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屈红燕 ○编辑 朱绍勇

      ⊙记者 屈红燕 ○编辑 朱绍勇

      

      阳光私募整体遭遇了自2008年以来最大的“滑铁卢”,来自第三方的统计数据显示,仅有一成产品取得正收益,亏损超过10%以上的产品占到半壁江山,而业绩的亏损和大量的赎回导致了阳光私募的清盘潮。虽然A股熊冠全球可以成为借口,但多数阳光私募是标榜“绝对收益”的,在清盘潮背后,是阳光私募风控的失控,而对冲工具缺失、研究力量薄弱和压力之下投资能力的变形都是不可回避的原因。

      

      投资变形

      来自朝阳永续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设立的非结构化新产品中,已经有32只总回报低于-25%,包括6只产品已经亏损超过30%,触及了私募基金的止损线。在亏损严重的私募中,不乏昔日公募基金和券商资管等投资界的大佬。投资变形是其业绩令人大跌眼镜的原因之一。

      “高水位线”条款和亏损超过约定的幅度就清盘的两条原则容易导致私募仓位的变形。“高水位线”条款是指私募基金只有当净值超越前期高点才能有业绩提成,阳光私募的净值红线一般是指净值亏损超过20%就清盘。

      一位“公转私”的投资经理坦言:“在此约束下,投资已经变形,仓位做成了倒金字塔结构,大盘越是低位,越不敢加仓,大盘越是高位,反而仓位越重。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大盘越低位仓位越高,大盘越高位仓位越低”在3000点之上,大盘也看似安全,许多私募信心满满,甚至满仓运作。但随着今年大盘的深度俯冲,多只产品逼近清盘红线,私募也动弹不得,因为一旦加仓失败,可能导致清盘的结果。

      

      研究力量薄弱

      今年对投资来说无疑是特别复杂的一年,欧债危机、通胀高企、经济下滑和资金面吃紧等因素合并共振,导致大盘一轮接一轮的俯冲跳水。但私募界对这些因素存在预见性不足,随着大盘不断的俯冲跳水,这些因素的影响不断被重估,投资也茫然失去了方向。这也暴露了私募的研究力量薄弱,缺少对宏观大局的预判。

      由于规模普遍偏小,导致私募的研究力量普遍薄弱。根据私募排排网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阳光私募管理规模超过5亿元的家数为65家,仅占同行的12.5%。事实上,5亿元以上的阳光私募才能维持收支平衡。

      阳光私募的收入来源于固定管理费和业绩提成,按照今年的形势,对大多数私募来说,业绩提成基本已经泡汤,仅靠收取固定管理费艰难度日。而在固定费率中,由于银行和信托的强势,私募所能拿到手仅有四分之一左右,按照2%的固定管理费,5亿元的规模也只能拿到250万元,仅仅维持收支平衡。

      规模偏小的私募无法配备足够的投研力量,也导致对许多因素预估不足。

      

      对冲工具缺失

      虽然股指期货自去年4月份已经推出,但在今年12月之初,才有第一个阳光私募参与期指开户成功。这意味着,在此之前,阳光私募仅仅依靠仓位的变化来应对大盘的变化,管理风险工具单一。

      阳光私募,尤其是价值型的阳光私募是靠对个股的深入调研和把握来取胜的,极易导致对个股深度迷恋。在今年年中的采访中,一位阳光私募掌门人的话至今令人印象深刻:“虽然本可以在重仓股上通过几次波段操作就可以抹平指数,但我们仍然坚持重点投资部位岿然不动,只在个别轻仓位股票上进行动态调整引发部分交易。显然,我们在价值投资的路上走得更坚定。”但由于今年大盘的跌幅在20%以上,倾巢之下没有完卵,众多个股跌幅在50%以上,这也是导致众多私募陷入亏损的重要原因。

      精选个股可以跑赢大盘,带来相对收益,但却无法回避大盘下跌的系统性风险。但如果采用股指期货等对冲工具,就可以通过做空股指期货,来对冲大盘下跌的风险,相对收益也就转化成绝对收益。

      一位在3000点已经空仓,但在2400点上重新满仓而备受煎熬的阳光私募投资总监感叹说,“如果可以用股指期货来保护已经建仓的多头部位,情况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