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宁远
离证监会、央行和国家外汇局联合公布《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英文简称为RQFII)试点办法》(下称《试点办法》)不到一周,证监会上周五就批准了以国元证券(香港)有限公司等12家证券公司和华夏基金等9家基金公司,共21家内地券商和基金公司的全资香港子公司获得RQFII试点资格,它们分券商和基金两组,每组分享100亿元人民币额度,可按80%投资固定收益产品和20%投资A股的比例,进入中国内地资本市场。
此举对香港建设离岸人民币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意味着在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可以选择包括纯粹资本项目下的股市和债券投资了。但笔者以为,这个口子却有点小,步伐有点慢,这无论从资本性质决定的投资方式来看,还是从数量来看,都是如此。
首先,试点的面不够广泛,明确只批准了内地在港券商和基金公司的RQFII试点,力度上有些欠缺。尽管这有渐进式改革的谨慎,且从某种程度说还有对境外中资券商和基金公司的实际优惠,但说实话,即便香港市场全面向不分国别的各类金融机构放开试点——比如采取统一标准,公开招标竞选RQFII试点的资格,中资香港机构胜出的机遇,估计也会领先。
道理简单。如今,在香港的内地券商和基金公司所属的子公司,尽管在香港市场没有绝对优势,但却有着天然熟悉内地市场的母公司,这对它们投资内地资本市场,无疑有着无法匹敌的优势。目前这样先挑内地香港机构的试点,不仅体现不出这样的优势,而且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内地香港公司尽管有内地投资的优势,但却在全球范围缺少资产配置和交易优势,尤其是缺乏这样的经验。内地机构的香港子公司率先一步以RQFII的面貌出现在内地市场,估计不太容易对内地市场的投资结构产生什么大的改变;尤其不太可能以人民币海外市场的角度,配置全球资产,从而提升内地资本市场在全球资产配置中的地位。
笔者因此以为,假如人民币自由兑换是未来迟早要达到的目标,那么是不是可以考虑加快RQFII试点步伐。即只要是合法在香港市场取得人民币业务的金融机构,都可以按照统一标准来公开参与RQFII试点。这该不会有太大风险,即便暂时内地金融机构在内地市场的RQFII使用额度上体现不出优势,但从当下中国两大资本交易市场——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运行机制来看,外资机构想影响内地市场还是比较难的。即便没有RQFII额度的限制,内地金融机构在内地市场的竞争力也很强大。这从各家投行、从金融零售业务,和金融机构的网点来看,即可明白。即便外资机构想追赶内地金融机构,恐怕都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
其次,这次试点的数量太小,而且严格规定了RQFII的投资比例。即便是首次试点限额200亿,从香港人民币市场的容量看,似也看不出有多大必要性。香港金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香港人民币存款不过6222亿,这其实是个很小的数字,大约只有工行上海分行人民币存款的一半。所以,哪怕这些人民币存款统统投资中国内地资本市场,还是比中国银行间市场平均一天的交易量要小——RQFII试点批准当日,中国银行间市场成交金额为8039亿元。而试点当日,沪深两市交易量为股票近千亿(不算当日交易所债券交易),假使按照20%投资股票的话,香港现有人民币存款也就能为沪深A股市场提供一天的交易量。
总之,RQFII试点是良好的制度性改革,因为这毕竟为香港这个全球化的市场提供了一条更为直接和成本更为低廉的(不必考虑汇兑的选择和汇兑的成本了)进入内地资本市场的投资道路。但目前按照试点的情况看,步伐有点小,其实不妨大踏步。遥想8年前的2003年,当我们开始引进QFII时,也正是沪深A股低迷不堪之际,但从那时起,由于QFII的到来,沪深股市开始有了比较像样的蓝筹股概念。崇尚价值投资的理念,也自那时起开了源头。
(作者系独立财经观察人士,知名财经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