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特别报道
  • 11:特别报道
  • 12:公司·价值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期货
  • A6:市场·资金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监管本质目的到底是什么
  • 经济增速放缓不意味通胀一定减弱
  • 核心主题:全力提升产业控制力与定价权
  • 年终奖:银行与证券业两重天
  • 直面2012,信心储备正当时
  • 阿根廷:又一个危机风险点
  •  
    2011年12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监管本质目的到底是什么
    经济增速放缓不意味通胀一定减弱
    核心主题:全力提升产业控制力与定价权
    年终奖:银行与证券业两重天
    直面2012,信心储备正当时
    阿根廷:又一个危机风险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核心主题:全力提升产业控制力与定价权
    2011-12-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章玉贵

      ⊙章玉贵

      

      金融危机似乎已成全球经济版图重新切割的催化器。

      英国老牌的《经济学人》杂志12月27日刊文提出,在21个主要经济指标中,中国实际上已有制造业产出、外汇资产、出口额等12个指标超过了美国。而到2025年,则中国所有主要经济指标都将超过美国。差不多同时,英国知名智库——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发布研究报告称,英国的第六经济大国地位已被“金砖五国”之一的巴西所取代。并且十年之后英国的世界经济排名还将进一步滑落到世界第八;欧洲另外两个经典资本主义强国——德、法的经济地位也会持续下跌,而俄罗斯与印度将位列世界经济前五强。

      假如不引入比较客观的全球经济竞争力参照系,似乎今日全球产业与经济中心真的已东移与南迁。先得承认,从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空间来看,国土面积差不多是英国35倍、人口数量是英国3倍且资源极为丰富的巴西,在工业化进程中超过英国是迟早的事;即将享受“入世红利”且资源潜力雄踞世界首位的俄罗斯,其经济增长潜力更是欧洲工业强国难以比拟的;印度则早已把自己视为主要经济大国。因此,笔者发现,近年来所有关于中国经济的指标性数据发布,差不多都会在工业化大国中产生一定的心理波动。例如,一向喜欢看高中国制造业实力与趋势的美国经济咨询机构HIS环球透视,今年3月发布报告称中国制造业产出去年首度超越美国时,英国就有学者惊呼:这标志着“经济史上一个500年的周期走到尽头”。而美国竞争力协会也对美国失去最大商品生产国地位深表担忧。

      其实,一向忧患意识浓厚的西方媒体近年来不断释放工业化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力量此消彼长信息的用意非常清楚,即通过放大中国等“金砖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醒依然处于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必须高度正视全球产业与经济版图变迁的趋势。而事实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真实经济实力与产业竞争力,远未达到可以取代传统工业强国的程度。笔者相当不认可中国社科院关于中国位居全球100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指标首位的判断。简单的市场份额比较,根本没有实质性意义。就以制造业来说,中国目前每年2万亿美元的制造业产值中,真正有产业竞争力意义的部分,不会超过三分之一。若以劳动生产率、产业获益程度、产业控制力等关键指标衡量,所谓中国制造业超过美国的说法最多只是说法而已。美国1150万产业工人每年创造的产值差不多相当于中国1亿产业工人创造的产值,只能说明中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何况中国日渐做大的制造业规模,实际上是以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不断膨胀为底基的。如果GE、苹果、通用汽车等在华投资美国企业果真实现产业回流,如果日本和欧洲在华投资企业也采取类似行动,则中国制造业规模将迅速跌出世界前五。

      另一方面,中国产业规模做大还是以不断失去市场控制度为代价的。最近10年来,外资对中国制造业市场的平均控制力已超过三分之一。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3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特别在电子信息和汽车等战略性产业,中国企业已取得的产业进步远远跟不上外资的产业控制趋势。尽管中国去年头顶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的帽子,但如果扣去世界六大汽车集团在华生产基地的产量,中国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是奇瑞、比亚迪、吉利、力帆和一汽、二汽、上汽等“国家队”里的本土品牌和相关产量了。若以此为衡量基准,谁敢说,中国汽车超越了美日和欧洲?

      而从产业获益程度来看,中国制造业更是处于为主要发达国家打工的尴尬地位。众所周知,一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获益程度,主要取决于国内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东道国在产业增值分配中所占的比例。目前中国制造业中有竞争力的产品,基本上集中于中低附加值产品领域,绝大多数行业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产业链末端。在附加值最集中的研究设计和销售推广领域,中国能拿到的利润非常稀少。诸多代工企业堆积木式的经济产出能够带来的产业获益更多时候显得微不足道。相比而言,美、英、日、德、法等国不仅在工业化过程中享受着诸多资源与价格红利,而且通过精心构筑的资源定价体系牢牢掌握着国际产品与高端产品的定价权,一直处于国际分工链的高端。中国要打进主要由他们把持的国际定价体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因此,当外资日渐渗透到中国重要产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时,在中国的产业越来越深地被纳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的今天,如果中国本土产业无法形成核心技术能力,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品牌,不能占据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则中国本土产业将被捆在低质高耗、低附加值的产业链条中,就有可能永远受制于人,永远处于被动和跟随的地位,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在主要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集中到对产业主导权与资本控制力争夺的当下,提升产业控制力与定价权,理应是下一个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