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特别报道
  • 11:特别报道
  • 12:公司·价值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期货
  • A6:市场·资金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监管本质目的到底是什么
  • 经济增速放缓不意味通胀一定减弱
  • 核心主题:全力提升产业控制力与定价权
  • 年终奖:银行与证券业两重天
  • 直面2012,信心储备正当时
  • 阿根廷:又一个危机风险点
  •  
    2011年12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监管本质目的到底是什么
    经济增速放缓不意味通胀一定减弱
    核心主题:全力提升产业控制力与定价权
    年终奖:银行与证券业两重天
    直面2012,信心储备正当时
    阿根廷:又一个危机风险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经济增速放缓不意味通胀一定减弱
    2011-12-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 军
      王 军

      2012年恶性通胀不会出现,但通胀形势难免会有反复,不排除呈现“前低后高”、“上快下慢”、“上易下难”的特点,所谓价格黏性问题可能越来越大。因此,防控通胀的中长期化趋势仍然是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放松货币政策的空间很有限。

      岁尾年初,往往是对新一年经济走势讨论最为热烈的时候,各种看法异彩纷呈。眼下,对2012年中国经济的一致共识是,经济增速恐将继续放缓,但分歧比较大的是关于物价走势的判断。究竟是继续回落还是涨势会卷土重来?学者们莫衷一是。

      目前,欧洲债务危机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全球经济走向充满变数,中东政治局势极为严峻。受此影响,各方投资者悲观情绪弥漫,商品市场仍处在震荡下行的通道中。时至岁末,主要商品价格仍呈现区间震荡整理走势,若经济形势不出现大的好转,商品市场仍摆脱不了低迷的境况。

      美元走强使得商品市场遭受承压,抑制商品价格继续反弹。美元保持坚挺主要是因为全球经济出现减速,各国货币政策正面临集体放松或调整,纷纷通过新一轮货币贬值以刺激出口增长,提振制造业。因此,笔者预计,2012年通胀可能面临先降后升的态势。

      前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下跌,已经反映在国内物价水平上,通胀的输入性压力已有所减轻。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快速回落至4.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则大幅下跌至2.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也下降至5.1%,均较10月有大幅度下调。随着翘尾因素的消失,12月CPI或将进一步降至4%左右,全年CPI可能在5.4%左右。

      国际原材料、能源价格的下降,使得国内要素价格的上涨压力得到缓释,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煤炭价格上涨的压力,从而有助于解决目前面临的“电荒”等诸多问题。有鉴于此,很多学者乐观地预见,中国通胀已经见顶,在短期内下行趋势十分明显,宏观政策目标可以完全转向稳增长了。而笔者始终认为,国内超发的货币仍然是这一轮次通胀高企的内在原因,政策是否完全转向,自然还需看调控是否真正见效并具有持久性。当下的调控手段,主要还是采用了从紧的货币政策,CPI持续四个月回落,也表明紧缩货币、控制信贷的效果终于显现,尽管这一次的政策时滞显得稍微长了些。

      只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对于未来通胀的走势,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尤其需要提醒的是,经济增速放缓并不意味着通胀压力就一定减弱。通胀的高峰值已经过去了,却并不意味从此可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而高枕无忧,防控通胀的中长期化趋势仍然是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完全放松货币政策的条件仍不具备,时机仍不成熟、空间仍非常有限。具体原因大致有如下四条。

      其一,货币超发所释放的流动性基础仍然存在。近年来累积的天量信贷还需时间消化,前期超发的货币并没有从人间蒸发,全球流动性过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还在发生作用。四季度CPI的回落,一部分是2010年同期基数较高的缘故,另一部分是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增速有所回落,并不意味着绝对价格出现了大幅下降,而国内的物价水平也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可以说,中国通胀兼具总量性和结构性特征,很难在短期内因输入性通胀压力的缓解而有实质性改善。过快过猛地放松货币供应,通过刺激投资等需求管道,又将导致资产价格和一般商品价格飙升的严重后果。

      其二,国际原油价格并没有因全球需求放缓而大幅度下降。虽然全球经济处于低迷之中,但国际油价仍持续攀升,12月以来受叙利亚、伊朗政治局势的影响,油价异常坚挺甚至屡屡站在每桶100美元以上,并没有明显回落之势。国际油价的升势无疑将对物价的上涨形成新的支撑,尤其对石油化工、农业、交通运输、房地产等产业影响较大,将助推行业产品价格上升。2012年是全球大选之年,政治因素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将会加大,油价脱离供需关系基本面等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甚至也不能完全排除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出现阶段性走稳的可能性,油价波动料将更加剧烈。

      其三,季节性气候因素将很可能导致食品价格再次攀升。粮食是刚性需求。2006年以来,12月份食品价格环比增幅均超过0.8%,甚至出现过3%以上的大涨。近期,随着国内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部分地区出现雨雪天气,一些食品尤其是蔬菜因供应困难,通常会出现一轮季节性上涨。根据商务部的监测,11月下旬以来,食用农产品价格已连续出现上涨,显示出新一轮食品价格上升的苗头。

      其四,国内油、气、水、电等要素价格改革,将会形成新的非食品涨价支撑点。因宏观调控而暂缓涨价的部分商品和服务,随着近期物价的显著回落,未来半年都有可能面临调价的窗口。国家发改委自12月1日起上调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并对居民生活用电试行阶梯电价制度,11月环比持平的居住价格,环比也可能再现上涨。

      总之,这一轮物价上涨的高峰期已过,短期内下行趋势基本形成,物价涨幅有望从高位呈趋势性小幅回落之势。因投资被抑制、信贷被紧缩、粮食仍丰收,2012年恶性通胀不会出现。但通胀形势难免会有反复,不排除呈现“前低后高”、“上快下慢”、“上易下难”的特点,所谓价格黏性问题可能越来越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2年经济工作的六大目标: “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控物价排在第二位,这也说明尽管稳增长是2012年的首要任务,却也万不能忽视通胀,对未来物价走势万不能掉以轻心。而要“防止价格走势出现反弹”,就必须“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