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专 版
  • 8:新年特刊·2012年大势展望
  • 9:新年特刊·2011回眸盘点
  • 10:新年特刊·2012年策略总汇
  • 11:新年特刊·2012年精选金股
  • 12:专 版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T1:中国经济十大预测
  • T2:中国经济十大预测·投资篇
  • T3:中国经济十大预测·外贸篇
  • T4:中国经济十大预测·消费、物价篇
  • T5:中国经济十大预测·财政、就业篇
  • T6:中国经济十大预测·金融、证券篇
  • T7:中国经济十大预测·工业篇
  • T8:中国经济十大预测·区域篇
  • 中西部经济活跃 增速增幅将领先
  • 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四种可能
  •  
    2012年1月4日   按日期查找
    T8版:中国经济十大预测·区域篇 上一版
     
     
     
       | T8版:中国经济十大预测·区域篇
    中西部经济活跃 增速增幅将领先
    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四种可能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西部经济活跃 增速增幅将领先
    2012-01-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十一五”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不断增强、布局不断改善、合作不断深化的良好态势,2011年,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2012年,尽管外部环境依然不明朗,不确定性因素有增无减,但区域发展的总格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区域协调发展向好的态势将得以延续。

      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的基本架构及2012年主要取向

      2011年,地区经济工作全面推进,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相辅相成,体现出十分明显的政策效应:在国家战略直接指导下的重点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一般地区、经济发展效益显著提升、合作开放步伐大大加快、民生改善力度加大。各地区经济增速呈趋稳态势,西部地区继续保持领先,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速度延续了快于东部地区的良好势头,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当前中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区域政策基本架构可概况为“1334的框架”,即贯彻1个总体要求、完善3个基础环境、推行3类区域政策、健全4类协调机制。

      1、总体要求

      在当前阶段,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和主体内核就是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各地区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协调关系。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各地区比较优势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和而不同,各展所长,促进整体效率的提升。第二,各地区人民都能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地区间人均生产总值差距控制在适度范围内,促进公平的实现。第三,各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做到开发有度、开发有序、开发可持续,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2、基础环境

      (1)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制度和人为因素,通过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促进资源和要素在国土空间上的优化配置,提高各类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而促进各区域利益的最大化。

      (2)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以往强调控制区域间经济总量的差距,转向强调缩小不同地区间的公共服务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3)实施全国普适性的环保规制。在全国实施严格统一的环保标准,实施标准统一、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的环保制度。针对不同功能区环境问题本身的特性以及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等多种因素,按照不同功能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容量、生态功能等,将污染排放总量细分到不同的区域。

      3、区域政策

      (1)依托“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总体政策。

      四大板块的发展定位、发展重点、政策导向各不相同:

      西部地区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侧重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培育发展优势资源支撑的特色产业,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东北地区要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侧重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原材料、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中部地区要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侧重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物流和商贸业,完善市场体系。

      东部地区要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侧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知名度高的品牌,促进加工贸易升级,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2)基于功能区的差异化分类管理政策,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区域政策。

      (3)治理和扶持问题区域的区域政策,针对特殊问题区域采取不同的区域政策。

      4、协调机制

      (1)市场机制。冲破地区封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和产业转移。

      (2)合作机制。探索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机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区域合作,加强统筹协调,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

      (3)互助机制。鼓励发达地区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多种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在继续搞好资金和项目援助基础上,加大技术和人才援助力度,将外生援助转化为内生机制。

      (4)扶持机制。在上述三个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加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调节力度,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2012年,依据把实行区别对待作为完善区域政策体系的基本方向、把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缩小地区差距的重点任务、把促进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把开展实验示范作为推动地区经济工作的核心要求、把建立制度保障作为统筹区域发展主要目标的总体思路,主要有7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以督促落实为重点,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区域政策体系;二是以海洋经济发展试点为重点,促进海洋事业全面发展;三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做好国土整治和流域治理工作;四是以提高效率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计划编制和投资管理;五是以完善政策措施为重点,进一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六是以促进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七是以推进对口支援为重点,全力抓好涉疆涉藏涉青各项工作。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三大趋势

      从目前各地区的发展态势以及发展阶段看,区域发展趋势主要是:

      1、各地区差异化发展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根据研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5000美元的时候,工业化是加快推进的,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工业就业比重会不断提高。5000-10000美元的时候,主要是提高工业化的质量,工业增加值、工业就业比重大体保持稳定。超过10000美元的时候,主要是产业向高端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是一种快速推进阶段,其中50%是一个转折点,30%-50%是处于加速阶段,50-70%是减速阶段。70%以上则是稳定发展的阶段。

      2010年,上海、北京、天津人均生产总值均超过10000美元,分别达到11237.83、11218.41和10782.78美元,三大直辖市未来肯定要走高端化、服务化的道路。5000美元-10000美元的有江苏、浙江、广东、内蒙、山东、辽宁和福建,未来主要是提高工业化的质量。广西、西藏、云南、甘肃、贵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到3000美元,因此,广大中西部地区,会继续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从城市化水平来看,各省城市化的差距也很大,其水平与人均生产总值高低密切相关,甚至连排位都基本一致。2009年,上海、北京超过了85%,天津达到78%,未来他们的城镇化是稳定推进。还有9个省区城市化率在50%-70%之间,这部分地区未来城市化肯定是减速的。还有17个省份,城市化处于30%-50%之间,城市化进程会加快推进。

      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不同,预示着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特别是结构性差异将会越来越明显。

      2、省域竞争将主要体现为都市圈、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国际经验表明,21世纪将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世纪,经济的竞争日益依托区域大城市群的支撑。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转型国家,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从单一城市发展向“组团式”城市群发展的趋势,城市群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和深刻影响将在今后数十年内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目前,每个省域经济总量都在向一些大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集中,形成都市圈或者省会经济圈。特别是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版图,改变了内需外需,改变了公路铁路与航空之间的运输模式,未来还要改变中国的产业模式,特别是会改变我们的城市化模式,省域竞争的重点以后很有可能是围绕着每个省内部的都市圈展开。

      3、产业转移趋势将继续强化

      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加之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供给趋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外延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和周边国家竞争力上升的影响,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刻不容缓。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在此背景下,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

      目前,中国加工贸易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转移已初见成效,2010年中国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远高于东南沿海,预计2012年这种趋势将继续强化。

      各区域经济增长(%)

    2010.I2010.I-II2010.I-III2010.I-IV2011.I2011.I-II2011.I-III
    地区合计15.2313.8913.3613.0812.0111.9911.91
    东部14.7113.0312.6712.3210.9910.7910.66
    中部15.5115.0014.1413.8212.7212.8912.85
    西部16.4415.0014.1514.1814.0514.1513.99
    东北15.3814.5914.2013.5912.4212.9912.89
    长三角15.1912.6412.5411.8110.6810.3410.10
    京津冀14.9014.2313.1512.6611.4011.3111.41
    广东12.5011.2011.6012.2010.8710.2010.10

      注:根据景气月报各地区数据计算而来,地区合计与全国数据有所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