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财经海外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特别报道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调查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经济增速放缓与GDP变动新趋势
  • 一揽子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箭在弦上
  • 四公司IPO申请获通过
  • 上证高新技术企业等指数即将发布
  • 人民币迈入“双向波动”时代 今年升值幅度或在3%-4%
  • 拓宽流动渠道 央行力促人民币跨境良性循环
  • 证券业协会督促
    “新三板”公司做好信息披露
  • 金融稳定理事会点名三类机构、市场
  • 全国登记注册私营企业超900万家
  •  
    2012年1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经济增速放缓与GDP变动新趋势
    一揽子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箭在弦上
    四公司IPO申请获通过
    上证高新技术企业等指数即将发布
    人民币迈入“双向波动”时代 今年升值幅度或在3%-4%
    拓宽流动渠道 央行力促人民币跨境良性循环
    证券业协会督促
    “新三板”公司做好信息披露
    金融稳定理事会点名三类机构、市场
    全国登记注册私营企业超900万家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经济增速放缓与GDP变动新趋势
    2012-01-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作者 亚夫
      □作者 亚夫
      作者系
      本报首席编辑

      去年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增速逐季放缓,特别是第三季度下滑较快,各方对经济前景的担心有所加深,“硬着落”的声音也随之变大。这里,从两方面来谈谈中国经济的增速与GDP的变化趋势。因为,这涉及思考方法和观察角度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那么很多争议将是没有意义的。

      首先谈思考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发展,特别是近20年更是基本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据统计局数据,1979-2010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速是9.9%;1991-2010年平均增速是10.5%;2001-2010年平均增速也是10.5%。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已变得体量巨大、基数巨大。

      这意味着什么?相对于2001年或更早的1991年,现在经济每增长0.1个百分点,它的实际增长量都要大大超过以往。所以,现在要继续保持过去的增长速度,不仅需要有更多的外部需求,更多的资源消耗,更充沛的人口红利。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因此,再要寻求10%以上的增速,不仅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和意义。

      其一,外部需求已经逆转,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角色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现在是“世界工厂”。大到钢铁小到玩具,许多中国制造都是世界第一。结构性的供给过剩,不仅让发达经济体难以承受,也是导致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大趋势下,不可能出现过去那种旺盛的制成品需求。所以,低级加工的春天已经过去,再要重温旧梦已经没有条件。

      其二,资源与环境消耗早已亮起红灯,不可能支持过去那种以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与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据统计,近30年来尽管中国经济取得了骄人业绩,但其环境与资源代价也相当可观。因此,无论从经济得失的角度,还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再要用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已经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

      其三,最重要的人口因素已经发生变化,再要用廉价劳力来推动经济增长,不仅没有条件,也没有意义了。一方面,经过近30多年的演化,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改变,人口红利已近尾声。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成本也在快速上升。因此,再要发展低附加值产业已经没有意义了。

      从这三方面来讲,主客观条件都已经变了,再要“刻舟求剑”已经没有可能。再打个比方,过去30年的中国经济,好比是一个13岁到18岁的青少年,正在长个子,因此保持9%到10%的速度是必要的。进入“十二五”之后,好比是一个体格逐渐成熟的青年,检验他的不再是增速,而是各方面的活力。这就要求人们改变原来的思路,用新的方法和眼光来衡量中国经济。

      这就涉及第二点,观察角度问题。

      如何分析和评价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是继续用一刀切的方式笼而统之地高谈阔论,还是深入下去,深入到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进行更加全面、准确的调查研究;是继续使用释放“政策红利”和“制度红利”的方法来管理经济,还是充分尊重市场、尊重不同利益取向的社会人群权益,让中国经济步入均衡、公平、公正及可持续增长的轨道,将是一大课题。

      具体观察,有两个方面,一是地区结构,二是行业结构。从近两年的情况看,现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明显快于东部。一是因为这些地区的起点低、基数小,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二是因为东部地区正在转型之中,有一个时滞问题。因此,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经济纵深,未来中国经济要保持相应增速,还是有条件的。

      从行业角度看,近年来中国正加大结构调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对行业结构的调整。现在,中国在新能源等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头,其他行业也正在向产业链的高端进展。再加上一二三次产业的变化,特别是加速发展服务业,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已成了新的战略基点,这也是潜在动能之一。

      因此,着眼于未来,观察中国经济不仅要改变旧的思维方式,也要改变观察的角度,特别是需要有新的分析思路与模型来观察GDP的结构变化,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中国经济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