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专版
  • 5:专版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10:公 司
  • 11:公司·价值
  • 12:公司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福利国家经济反而更高效
  • 信托业在艰难博弈中走向行业重构
  • 有了投资者保护局,
    请再快推集体诉讼制度
  • 富豪们仍热衷投资地产和股票
  • 把通胀平稳回落解读为放松货币政策会误大事
  • 怎么专家越解释我越困惑
  •  
    2012年1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观点·专栏
    福利国家经济反而更高效
    信托业在艰难博弈中走向行业重构
    有了投资者保护局,
    请再快推集体诉讼制度
    富豪们仍热衷投资地产和股票
    把通胀平稳回落解读为放松货币政策会误大事
    怎么专家越解释我越困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把通胀平稳回落解读为放松货币政策会误大事
    2012-01-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左晓蕾

      ⊙左晓蕾

      

      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数据,12月CPI同比上涨4.1%。据此,该如何认识现在的价格水平,又如何判断2012年价格走势,尤其会否改变货币政策的取向,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笔者认为,4.1%的CPI同比增长并不意味着价格水平在大幅下降。一般CPI的同比价格水平分析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来自翘尾影响,即前一年的价格水平对次年通胀的影响。换句话说,翘尾影响并非当年价格水平的上涨。当年的真实价格上涨情况是由第二部分“新增”因素决定的。按照翘尾因素的影响规律,每年的12月,上年对当年的所谓翘尾影响应该为零。所以,2011年12月4.1%的价格水平同比上涨幅度,应该全部来自新增因素。从“新增”意义上来说,12月通胀水平并不比7月 6.5%的全年最高同比通胀水平低多少。因为7月6.5%的增幅中至少有3.5%的翘尾因素。显然,从同比增长的角度看,说通胀水平大幅下降显然过于乐观。去年以来,宏观调控把抑制通胀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调控政策是大力度、全方位的。通胀水平同比从高位有所回落或者说涨势放缓应该是政策调控效果的显现。

      其次,2012年的价格水平仍然可能在4%左右的水平上。2011年经历了这一轮通胀的最高位阶段。在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大环境和国内各种矛盾交织影响下,通胀形成因素非常复杂,国内有货币因素、非货币因素,比如,心理预期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改变;食品因素和非食品因素,比如,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要素价格机制的改革,投机和无序涨价行为都对通胀上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输入型通胀,资本的大规模流入增加了国内流动性压力,大宗商品价格推动原材料价格成本上涨,从总需求、总供给两方面推动国内通胀上行。通过政策全方位的调控,通胀水平终于从6.5%的高位平稳回落至4.1%。但是通胀形成因素仍然存在,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要素价格机制的调整势在必行,原材料价格的高位震荡,从成本角度对通胀仍然有不小的压力。前期劳动力工资上涨对消费的影响向最终消费价格的传导可能在逐渐显现。由此,依笔者的匡算,今年的通胀可能仍然会在3.5%至4%的水平上。

      再者,货币政策不是非紧即松的两极变化。有观点认为,去年12月的CPI同比4.1%的增长,已较这一轮通胀最高点明显回落,货币政策似该有所放松。笔者认为,这样的主张对通胀形势的变化认识不够审慎,对货币政策也缺乏一些基本认识。

      笔者在之前关于通胀形势的讨论中多次强调,2012年通胀的压力仍然存在。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如果2011年的通胀水平因为政策调整而在年底平稳回落,就想立即放松银根放松政策的调控的话,2012年的通胀水平是否在压力不减的国内外大环境下会大幅反弹?笔者因此以为,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出的政策稳定的基调,提出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充分比较和分析了国内外通胀压力方面的信息,考虑了政策调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才做出的决定。

      更值得讨论的是,认为既然通胀形势平稳银根就该放松的观点,是对货币政策缺乏基本的认识。作为宏观经济性的调控工具,货币政策是要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逆周期调整的。若经济过热会导致通胀,那样货币政策就会收紧,若经济大幅下滑,货币政策就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创造就业。但是如果经济增长平稳,并未过热,也没有衰退,那货币政策就不该去过多干预经济活动,制造经济增长的不稳定的波动。

      中国经济开始利用货币政策作为调控经济的工具,大概已有了20年左右的时间。除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高通胀,2004年的经济过热以及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因为资本大规模流入造成的流动性严重过剩,以及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推动通胀升至8.7%的高位,货币当局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在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2009年至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货币当局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外,在其他经济平稳增长的年份,货币政策都呈现稳健的态势。

      因此,既然现在通胀呈现了平稳的态势,货币政策就该回归正常,而不是由调控通胀的紧缩状态立即变成调控衰退的宽松状态。如果货币政策总在非紧即松或者非松即紧的交替状态,可能使本来平稳的经济变得不平稳,甚至制造更大的波动。

      要小心了,把通胀平稳回落态势解读为货币政策该放松的理由,是会误大事的。

      (作者系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