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前一阵子,某大学校长讲的一番话引起不少争议。由此搜寻,发现有不少校长都很雷人,花样经不少。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表面上远离社会,实际上对一个社会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大学会直接影响当下的经济社会,而中小学则影响更远、更广。因此,无论在哪个环节,教育工作者都马虎不得。
发出这样的感叹,是由于近两年先后参加了两场世界名校的毕业典礼,一次是在美国,一次在英国,都有很多感慨。
印象最深的是,就在毕业典礼上,每个学生都会拿到一本朴素精致的毕业生花名册,从中不仅能够看到世界名校的良苦用心,也能立马感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差异以及未来的竞争格局。
因为,在美国或英国,毕业生就是未来的校友,而校友对母校的意义太重要了。这一本本花名册就是全球高端人才分布图,也是一所学校最宝贵的人脉账簿和财富。
比如,像美国常春藤盟校都有一套非常独特的校友运作模式,很科学合理,也很人性化。他们首先从招生环节开始,从世界各地招收优秀学生来就读,并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提供相应的奖学金支持。
当这些学生经过本科阶段,或研究生、博士生阶段的苦读,受到良好教育与训练,再返回社会,通常都会得到重要企业与部门的欢迎。其中有一部分人成就显著,往往在日后会对母校给予千百倍的回报。
这从经费运作上讲,可以称之为后支付系统。也就是说,当一个优秀人才最需要经济支持的时候,学校先给予最到位的帮助。而学生一旦走出校园,取得了成就,就会回馈母校,给母校超过当年数百倍甚至千万倍的资金回报。
这样在经济上良性循环,学校越办财力越大,对教学科研的投入也越多,这就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而这一切还只是小账。更重要的是这类学校为全世界输送了大量高端人才和尖端成果。这种贡献是无法用资金衡量的。
花名册的另一重意义,就是不同学科毕业生的国别与地区分布。这更有意思,更能照见未来的国际竞争格局。比如,从我手头的花名册看,中国学生依然偏向于理工和经济,而在法律、社会、思想方面则人数不多。
也就是说,中国留学生现在还比较偏向于技术,思想性人才不多。这对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力拓展是不利的。
在当今世界,技术性人才其实并不少见,缺的是有思想、有大智慧的人。而国内学校在这方面做得怎样?是值得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