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信息披露
  • 11:公司·价值
  • 12:产业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信息披露
  • B124:信息披露
  • B125:信息披露
  • B126:信息披露
  • B127:信息披露
  • B128:信息披露
  • B129:信息披露
  • B130:信息披露
  • B131:信息披露
  • B132:信息披露
  • B133:信息披露
  • B134:信息披露
  • B135:信息披露
  • B136:信息披露
  • B137:信息披露
  • B138:信息披露
  • B139:信息披露
  • B140:信息披露
  • B141:信息披露
  • B142:信息披露
  • B143:信息披露
  • B144:信息披露
  • B145:信息披露
  • B146:信息披露
  • B147:信息披露
  • B148:信息披露
  • B149:信息披露
  • B150:信息披露
  • B151:信息披露
  • B152:信息披露
  • B153:信息披露
  • B154:信息披露
  • B155:信息披露
  • B156:信息披露
  • B157:信息披露
  • B158:信息披露
  • B159:信息披露
  • B160:信息披露
  • B161:信息披露
  • B162:信息披露
  • B163:信息披露
  • B164:信息披露
  • B165:信息披露
  • B166:信息披露
  • B167:信息披露
  • B168:信息披露
  • B169:信息披露
  • B170:信息披露
  • B171:信息披露
  • B172:信息披露
  • B173:信息披露
  • B174:信息披露
  • B175:信息披露
  • B176:信息披露
  • B177:信息披露
  • B178:信息披露
  • B179:信息披露
  • B180:信息披露
  • B181:信息披露
  • B182:信息披露
  • B183:信息披露
  • B184:信息披露
  • B185:信息披露
  • B186:信息披露
  • B187:信息披露
  • B188:信息披露
  • B189:信息披露
  • B190:信息披露
  • B191:信息披露
  • B192:信息披露
  • B193:信息披露
  • B194:信息披露
  • B195:信息披露
  • B196:信息披露
  • B197:信息披露
  • B198:信息披露
  • B199:信息披露
  • B200:信息披露
  • B201:信息披露
  • B202:信息披露
  • B203:信息披露
  • B204:信息披露
  • B205:信息披露
  • B206:信息披露
  • B207:信息披露
  • B208:信息披露
  • B209:信息披露
  • B210:信息披露
  • B211:信息披露
  • B212:信息披露
  • B213:信息披露
  • B214:信息披露
  • B215:信息披露
  • B216:信息披露
  • B217:信息披露
  • B218:信息披露
  • B219:信息披露
  • B220:信息披露
  • B221:信息披露
  • B222:信息披露
  • B223:信息披露
  • B224:信息披露
  • B225:信息披露
  • B226:信息披露
  • B227:信息披露
  • B228:信息披露
  • B229:信息披露
  • B230:信息披露
  • B231:信息披露
  • B232:信息披露
  • B233:信息披露
  • B234:信息披露
  • B235:信息披露
  • B236:信息披露
  • B237:信息披露
  • B238:信息披露
  • B239:信息披露
  • B240:信息披露
  • B241:信息披露
  • B242:信息披露
  • B243:信息披露
  • B244:信息披露
  • 标普在重建市场可信度
  • 世界经济“弃虚取实”为复苏而变
  • 退市的必要性丝毫不亚于上市
  • 花旗因未披露利益冲突被罚巨款
  • 场外市场丰富层次 主办券商主导柜台——对建立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的再思考
  • 公正救助的两难:欧盟之困
  •  
    2012年1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标普在重建市场可信度
    世界经济“弃虚取实”为复苏而变
    退市的必要性丝毫不亚于上市
    花旗因未披露利益冲突被罚巨款
    场外市场丰富层次 主办券商主导柜台——对建立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的再思考
    公正救助的两难:欧盟之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世界经济“弃虚取实”为复苏而变
    2012-01-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温建宁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从经济向好寄托的全球渴望来看,2012年世界经济承载着真实复苏的重任,存在较强自我修复机会。若能通过积聚“内力”摆脱危机侵扰,通过“振兴”实业找到创造新财富的突破口,就能增进福祉,惠及民众,提振摆脱危机的公民信心。

      温建宁

      2012年,如果期望世界经济真实复苏,那么货币金融乃至政治政策,究竟是选择“务虚”,还是选择“务实”, 将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事情。

      所谓“务虚”,就是仍停留在财富分配领域切割蛋糕,优先救助金融业恢复,以货币金融杠杆作为出发点,赋予银行过多不劳而获的危机收益,着眼“虚拟经济”营造繁荣,根本不触及深层次的利益,不愿伤筋动骨刮骨疗毒,任由危机长期影响经济发展。所谓“务实”,就是革新世界创富和分配机制,优先资助创新型企业发展,以激发公民创富原动力,开辟新财富充分涌流的现实渠道,由此奠定“实体经济”兴盛发达的长久根基。

      从经济向好寄托的全球渴望来看,2012年世界经济承载着真实复苏的重任,若能通过“振兴”实业找到创造新财富的突破口,就能增进福祉,惠及民众,提振摆脱危机的公民信心。

      这样估计的理由有二:其一,无限举债模式不能消灭金融危机,只是改变了危机的存在形式。“注资”式的靠发新债还旧债不能根治经济危机,只能推迟危机的终结时间。自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为摆脱危机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危险至今难以消除,付出和收获严重不成比例,正好说明危机应对之策失之偏颇。作为危机源头的欧美各主要经济体,没有以世界为己任的整体最优思维,而是出于自身一己私利的考量更多选择了有利于危机顺利输出和转嫁的局部最优策略,致使原本只涉及私人住房债务的次级债务贷款危机,转化为涉及国家信用的美国政府债务危机,严重损害了世界经济。

      其二,靠海量货币发行不能去除金融危机,只是掩盖了危机的表现方式。没有触及核心利益的改变,就不能度过经济危机,只能延缓经济复苏的进程。看看这两年多来,世界各国深受危机之害,民众倍感危机之苦,企业痛感危机之累。2011年后半年,QE3在全球一片强烈的反对声浪中未能推出,无疑是一场“庶民的胜利”。

      痛定思痛,经济自然很有必要回归客观和尊重规律,实实在在立足于发展创造真实财富的产业,让经济尽可能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追求经济活动真实有效的客观性复苏,而再不能以拯救的名义,往虚拟衍生金融产品上继续投钱,那只是追求财务报表的数字美化而已,不会有真实财富的创造和增长。如果2012年的世界经济真能出现这样的变化,当能抑制和减弱货币泛滥成灾的发行机制,为世界经济走出债务危机奠定可持续性基础。

      从经济自我修复能力来看,2012年世界经济存在较强自我修复机会,如能通过积聚“内力”摆脱危机侵扰,就存在达到动态弱平衡的较大可能性。只是经济要实现和启动自我修复能力,少不了经济极度恶化的先决条件,也离不开社会各阶层利益普遍受损这个必要条件,这才能倒逼决策层改革和调整现存经济权利的边界,激发和唤醒全社会为对抗危机提供“合力”之源,近而找到经济“突出重围”合理路径。

      应该说,今天全球的这种共识在增加,这也是经济复苏的希望所在。

      笔者如此判断的理由有四:其一,物极必反、否极泰来。2011年是世界经济备受打击考验的年份,经过债务危机接二连三的冲击破坏,原有的经济平衡格局被激烈的碰撞所袭扰,曾被繁荣所包裹的金融“毒瘤”被刺穿,不劳而获而过度消费的贪婪本性袒露无疑,经济良性预期被动荡不安的折磨所消弭,至今悲观气氛弥漫全球,信心受挫严重。但站在物极必反的角度来看,当世界经济跌入谷底、几乎看不到希望时,“于无声处听惊雷”,转机悄然开始孕育了。

      其二,政治协调、利益趋同,是化解危机促成转机的万能钥匙。因为经济所呈现危机破坏性不断扩大,引发危机的所有不利因素充分暴露,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尖锐对立,最终危机不但在“风暴眼” 释放能量,而且向外扩散破坏力对外围政治结构形成威胁,并发展成让人惶恐不安的社会骚乱事件,严重影响国际大集团的核心利益,在利益裂缝不断扩大难以自我平息的情况下,只有依靠政治层面富有远见的协同动作,通过再分配的平滑作用建立全新利益趋同共识,才能把剧烈博弈中打碎了的利益同盟调节重构,世界经济稳定复苏才有较为长期的共同基础。

      其三,情绪宣泄、压力释放,恰好是危机见底转机出现的黎明曙光。那些被经济危机深度伤害而直接承受危机代价的人,就是为危机中财富无形消弭而支付费用的“买单者”,构成了占绝大多数的99%,和那些危机中依然大受益处的1%“掘金者”,固然曾经引爆了社会阶层对立的矛盾,因为“占领华尔街”以及“伦敦骚乱”等活动,在碰撞和震荡中,不仅民众的过激情绪逐渐转向寻求相对妥协的解决之道,而且整个社会累积多年的政治风险,也将在自我修复的法制渠道中得以消解,甚至国与国之间以及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也通过讨价还价的争吵得以锤炼和沟通,表面上严重的危机渐渐显露出一丝曙光。

      其四,正本清源、债务收缩,正是走出危机寻求光明的务实举措。更为重要的是,引发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源头正在出现正本清源的新变化。一方面,从去年6月底至今QE3被无限期推迟,美国政府滥发国债的行为有了较大收敛,开源节流,压缩债务包袱比较实实在在。另一方面,在疲于奔命“救火”的欧盟内部,合作诚意也在不断扩大,正在形成区域性集体对抗风险的救助互保模式,大财政一体化的格局自然促成债务发行走向受约束的途径,数量上缺少监督的滥发和超发自然大为下降,增加货币价值的努力开始显示成效,世界主要强势货币有可能重回过去的轨道,这就为世界经济再平衡准备了必要的基础。

      (作者系上海金融学院公共经济管理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