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私募
  • A7:基金·营销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专访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跳出悲观的思维陷阱
  • 回归本源
  • 亚洲可以抵御下一轮冲击
  •  
    2012年2月6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基金·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基金·基金投资
    跳出悲观的思维陷阱
    回归本源
    亚洲可以抵御下一轮冲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跳出悲观的思维陷阱
    2012-02-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2年的年头,如果不是过去十年最考验人的年头,也必定是最考验人的年头之一。仅仅刚过去的1月份,整个行业里的情绪就好像“烙烧饼”一样,翻了几个来回。从月初的“系统性行情机会不具备”,到月中的“还不买股票”,而月末市场的大起大落,再次让投资者陷入进退两难的彷徨。

      回顾2011年,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似曾相识的场面。在宏观经济上找投资依据,在公司短期业绩上找投资依据,在市场融资节奏或海外找投资失败的原因,但这些都不能帮助投资者改善投资业绩。相反,他们成了一道道考验的“关口”,拉伤着本已很悲观的市场心理伤口,让投资者情绪更加两难。

      ⊙本报记者 弘文

      “宏观思维”陷阱

      2012年的年头,整个市场再次陷入对宏观经济的思考,而且再次陷入两极分化。让我们看下最新公布的基金四季报吧。这样的分析能让人意识到,这是观察同一个经济体的结论吗?

      “展望2012年,随着投资增速的下降和消费的兴起,国内经济增长可能不及以前高速,但远未到发达经济体面临的缺乏弹性的地步;股市会随着经济见底而重新获得向上的动力,代表未来更加均衡发展、更加高质量的产业和公司会脱颖而出。”

      “2012年,全球经济仍处于动荡之中,欧洲金融危机短期看没有正确的解决方案,美国经济复苏较为稳固,但复苏并不强劲。过去十年,新兴经济体贡献了全球增长的主要部分,但在泡沫刺破过程中,这种力度将减弱,中国经济增长肯定会放缓……”

      无论是较为乐观的前者,还是较为悲观的后者,无论是“见底向上”还是“弱势震荡”的结论。无论是前后四者如何组合,都无法证明,这其中的逻辑和可靠性——至少过去一年的结论都是如此。

      

      “业绩思维”陷阱

      投资股票应该看上市公司基本面,上市公司基本面的核心应该是业绩。相信这两点都不会得到市场否认。但就是这两点的结合关系,却把基金经理在过去1年折腾得够呛。

      看业绩的话,那么过去一年、家电股市盈率够低,汽车股市盈率、市净率在历史上都不算高,公用事业股不仅市盈率、市净率低,连分红率都高。可是,重仓这些个股的基金业绩又如何呢?

      如果说,股市里更重视业绩增速的话,小股票、成长股、食品饮料股,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到今年年初次第跳水的结论又证明什么呢?

      如果说,股市是看待长期业绩基本面的话,那么为何长期肯定没有破产之虞,甚至许多实业投资者都在抢购的银行股突然之间一文不值了?煤炭股突然之间暴跌了?旋即又因为莫名的情况,而在1月初上涨了。这些以业绩的角度看待,又如何协调?

      

      “融资思维”陷阱

      当然,最有意思的就是“融资思维”了。中国股市历史上,逢股市低点必指责“新股发行”,本轮也不例外。

      大约是去年底,在市场不断下跌的过程中,关于“新股发行过快、不顾市场承受力”的说法再次甚嚣尘上。一些知名的基金经理也加入战团,某基金经理在论坛上呼吁,融资速度太快了,对于业绩下降的新上市公司要采取惩罚措施,包括送股等。

      这些说法似乎一时都没有什么特别可以反对的理由。

      但谁能解释下,当市场苛责新股发行的时候,为何新股发行还能屡屡成功?有谁能解释下,当市场对于大盘金融股无比感冒的时候,新华保险仍然在4季度末获得9家大盘基金的青睐,持股数以亿元计?而且,更重要的是,持有新华保险的基金都赚大钱了!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计,参与新华保险新股申购的机构,过去一个多月的盈利率为30%,在开盘当日买入的机构也能有20%以上的收益。

      或许,转换思维才是目前股市投资者最需要的回答。既然大家永远无法避免和一级市场博弈时的弱势,但是至少可以转变思维,寻求一些新的解决方法?至少比一边发牢骚,一边参与(或者看着别人参与)新股挣钱来的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