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宏
每年年头,遇到基金业内的人士第一句话总是问:“今年打算发几只基金?”这句话到今年初改了,变为“今年还打算发基金吗?”
“发不发基金”这个往年绝对不是问题的问题,今年成了个大问题。
基金发行的原因很简单,对于基金公司和投资者而言,发基金应该是个双重利好。一方面,新基金给投资者提供机会,接触新产品,接触新团队。另一方面,也是基金公司给自己机会,让投资者有多一个选择,让公司和投资者能有一个商业上的合作。
在实际操作中,过去几年里,看重第一个机会的基金公司越来越少。发不发基金?发什么基金?更多得看基金公司高层的意志办。高层的导向多半倾向于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做大管理规模。于是,自然的,前几年行业主流是“什么基金规模发得大,就发什么。”
典型如去年末的货币基金,多家公司在“监管层”提前打招呼预警的前提下,仍然年末冲量——大规模营销货币基金。一些在银行有渠道关系的团队,乘机大肆揽金,创下年末冲刺百亿的纪录。
不是说,不应该营销货币基金,去年全年资金拆借率高企,货币基金确有其当下的理财价值。但这个时点选择是不是稍微诡异了点。明明有前景的产品,年初不营销,放到年末资金开始宽松了,只剩年关的时候,杀出来。说好听是公司高层判断滞后,说直接点,就是让投资者利益为基金公司规模、为公司经营让路了。
在现在这个世道里,如果有基金公司确实对中国未来有“信心”,对自己团队“长期价值投资”的能力有信心——就跟过去发行中说的那样。那么,现在最应该推出的产品应该是——股票型基金,而且是价值型的股票型基金。
当价值稳定的股票都那么便宜的时候,当公司分红超越同期存款利率的时候,当许多行业的龙头公司市值严重低于其净资产值的时候,一个普普通通的价值基金,其未来的盈利可能已经远远胜过管理难度极大的成长型、创新基金或是什么波动很大的商品基金。
当然,发行新基金需要费用,短期内规模可能上不来,基金团队可能无法坚持很长的业绩考核周期等等的问题,都会限制许多基金公司做出这样的选择——当然,也并不妨碍在股市回暖后,业内再次蜂拥推出新基金。
投资的本质是理财,基金的本质是服务,当行业和市场彷徨的时候,回头想想事情本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