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正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和经济挑战。但最近亚洲资产市场的疲软显示,投资者似乎相信,欧洲现在困境会让亚洲市场面临新一轮经济和金融环境严重恶化的风险,这种情况有多大可能呢?
探讨欧洲两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担忧是否言之有理:第一种可能:欧元区完全瓦解;第二种可能:欧洲进入一个艰难和长时间的去杠杆化过程,欧洲经济陷入衰退。
那些坚信第一种情况会发生的人确实有理由为亚洲地区的经济感到担忧。欧元区的瓦解只要涉及任何一个主要经济体,都将会对全球经济造成灾难性的影响。政府债券的违约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欧洲金融领域崩溃有可能冲击全球,全球第二重要储备货币的突然消失甚至会让外汇市场陷入混乱。不用说,欧洲经济崩溃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很可能将超过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
但这个可能性有多大呢?答案是,几乎不太可能。
各国政府都做了大量努力,避免遭遇这种最恶劣情况。前段时间,欧洲努力打造更强大的财政联盟,通过欧洲央行和各国央行为市场提供大量的流动资金,不要忘记,欧洲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拥有大量的额外杠杆的能力,意大利也在进行财政和结构性的改革。鉴于任何主要成员国退出欧盟,都会使全体成员面临高昂的成本,这些因素应该会确保第一种可能性不会成为现实。
那么,第二种情况又如何呢?许多欧洲银行会经历艰难的去杠杆化过程,欧洲经济可能长期增长乏力。没错,这是非常可能出现的。这一结果对欧洲而言无疑是糟糕的,但我相信,这还不至于削弱全球所有增长强劲的地区,特别是新崛起的亚洲。
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第一,欧洲不是全球经济的主要引擎,它是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欧洲经济的衰退,即便遇上更严重和持久的衰退,对全球贸易和亚洲贸易的影响,都不会如2008年雷曼危机的规模那么大。
当然,危机对贸易的影响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影响将来自资本市场。欧洲银行管理机构目前要求银行在今年6月底前达到9%的一级资本充足率,这将引发大范围的去杠杆化。由于筹集新资金非常苦难。另一个渠道——剥离资产,包括海外资产可能盛行。
不过亚洲和其他新兴市场预计不会受太大影响。首先,多数外国银行通过独资子公司在亚洲拥有业务,它们不能简单地抽出资金转移回母公司。其次,许多子公司是集团业务最赚钱的部门,拥有正在增长的盈利,这为他们的母公司提供了一个未来资产重组的重要途径。这些银行不太可能结束其在新兴市场的重要盈利来源,转而更加依赖欧洲疲软的国内银行市场。此外,暂时退出亚洲新兴市场、稍后重新进入的计划也不太可能,在艰难时候撤离的外国公司不会受到欢迎或获得批准重新进入市场。最后,如果一家欧洲银行除了脱售和撤离市场之外没有其他选择,那么其他国内和外国银行将很乐意进入该市场,就好像最近欧洲银行把拉丁美洲业务的一部分脱售给当地机构。
当然,许多欧洲银行的去杠杆化只是资金流动问题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欧洲央行推出了它自己的一套量化宽松政策,和美国、日本及英国目前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一起加大了资本的流动性。现在我们目睹了现代史上印钞最积极的时候。虽然这旨在解决国内问题,最显著的是减轻国内银行的去杠杆化,但资本无法被局限在本国。在开放的资本市场,充足的全球流动资金会继续流向拥有强劲宏观基本面的亚洲市场,特别是当亚洲货币仍然普遍被低估。除了短期的波动性之外,在这四个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最终会导致亚洲和其他资产市场的净资本流入,从而使亚洲避开由经济衰退所引起的信贷缩紧。
另一方面,强劲的经济和政治基本面支撑着亚洲。许多新兴亚洲经济通过积累国际储备,拥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进行缓冲。和欧洲或美国不同,亚洲由于债务水平低,在衰退结束时预先调高了利率,因此创造了足够的空间来推出财政刺激计划和降低利率,以应对恶化的外部环境。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这些大国,能够依赖蓬勃和抗跌的国内需求来对付外界需求的疲软。此外,亚洲的消费者和企业大体上拥有强劲的资产负债表。
世界经济已经习惯了在没有欧洲需求推动下继续加大马力前进。这次也不例外,亚洲市场拥有强劲的市场基本面和无可比拟的未来增长展望,将继续领导全球经济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