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信息披露
  • 11:公司·价值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芜湖楼市“新政”叫停后调查:巨量在建商品房压顶 芜湖楼市重回冰点
  • 是谁在试探政策底线?
  • 转变需要时间
  •  
    2012年2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特别报道
    芜湖楼市“新政”叫停后调查:巨量在建商品房压顶 芜湖楼市重回冰点
    是谁在试探政策底线?
    转变需要时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转变需要时间
    2012-02-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朱楠 ○编辑 朱贤佳

      

      “芜湖房地系统犹如惊弓之鸟,对记者采访避之不及,真正是‘防火防盗防记者’了。”记者前往芜湖、合肥采访时,试图通过合肥市房地局的朋友联系芜湖政府相关人士,对方如此“坦陈”,“听说芜湖市房管部门被住建部狠批了一顿。”

      看惯了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寸土寸金,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像芜湖这个三线城市居然能够聚集如此多的巨型楼盘,一个个楼盘大得看不到边。“就是这两年,芜湖突然冒出那么多楼盘,到处都在拆迁,到处都在建房,感觉像是要把整个芜湖市拆掉重建似的。房价也是越来越贵。”芜湖的出租车司机向记者描述当地人的切身感受。

      “芜湖运气不好,2010年大量开发商涌入后,就开始了房地产调控,没赶上楼市疯狂的好日子。”克尔瑞房地产信息系统合肥分公司长期调研芜湖楼市的分析师方飞告诉记者。芜湖这两年的大建设与合肥前几年情形很相似。早在2005年,合肥市政府也搬迁到新的政务区,由此带动了政务新区持续多年的房地产大开发。但由于配套设施跟不上,整个新区至今犹如空城一般,房子多,人少。

      幸运的是,合肥的房地产开发高峰出现在前几年,正赶上全国性的楼市高峰,供销两旺,目前已消化得差不多。而芜湖,错过了所谓的“好日子”。

      曾有一位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中国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相同的发展轨迹,三四线城市的今天,就是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昨天。靠拆迁、卖地、房地产开发支撑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由此拉动当地GDP,发展基础建设,像芜湖这样对土地财政高度依赖的城市并不鲜见,如南通、九江、开封、自贡等众多三、四城市都是如此。对土地财政弊端的探讨由来已久,但如何转变,何时转变,却是个没有答案的沉重话题。并不能一味指责地方政府热衷于卖地。一个城市的发展如同一个人的发家致富一样,都需要“第一桶金”,只是,在考虑今天发展的同时,地方政府更应该把眼光投向明天甚至后天。

      在芜湖,奇瑞汽车、海螺水泥,以及芜湖港都已是当地颇具规模的大型企业,然而对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贡献占比远不及房地产。转变,需要时间,更需要勇气。在楼市新政叫停风波之后,希望芜湖还能再度“出名”。下一次,但愿是一个真正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