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苹苹
尽管贵为2011年理财市场的“明星”,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却不能因此被忽略。近期,一些中资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频频爆出亏损的新闻,银行理财再度“惹了麻烦”。
事实上,银行理财产品从来就不是无风险产品的代名词。而此前一次次爆出的各种银行理财的“风险事件”,则让大众明白:银行理财产品除了那些稳健型产品外,也有一些高风险品种存在。
让我们先来看看普益财富最新统计的一组数据。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各家商业银行共计发行了343款理财产品,在这些产品中,保本和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有121款,市场占比为35.28%;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发行了222款,市场占比为64.72%。这些非保本型的理财产品,其实意味着它们属于信用风险类品种。虽然很多银行的理财客户经理在销售的过程中会说:“尽管是非保本的产品,但是从我们以前的运作来看,基本上这类产品还是保本保收益的,不用担心。”可作为投资者的你,还是得打起精神,将理财说明书看个究竟。
目前市场上出现亏损的银行理财产品,其实是有共同的特征的。那些挂钩股票、指数、大宗商品的高风险结构性理财产品,以及通过发行一个单一的信托计划并投资股票市场的理财产品,往往是让银行和投资者“中招”的产品。
这些“高风险”理财产品,面对的投资者人群也并非普通的大众。不论是挂钩型的结构性产品,抑或是投资股票的单一信托计划类理财产品,都需要投资者对于相关市场有相当程度的了解,适合的是那些投资经验丰富、甚至愿意用一定的亏损来博取较高收益的投资人。相较以往,现在的结构性产品已经不那么“激进”了,很多银行在设计中会有保本条款,投资者最多承受的是“零收益”的风险。但是那些投资股票市场的理财产品,往往不是保本结构,因此在“熊市”中,到期日出现净值亏损的现象就较难避免。对于这一类产品,投资者要关注的是理财产品的设计中是否有风险预防措施。比如产品的止损线,次级资金对优先级资金的本金和收益的保障机制等。
总而言之,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切莫为其预期的高收益率所迷惑。所谓“天上不会掉馅饼”,高收益总是与高风险相匹配的。投资前关注的重点,应该是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并对产品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唯有如此,才可能在最终达到投资目的,收获预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