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于兵兵 ○编辑 衡道庆
地方土地财政正随着土地市场降温而面临困境。京沪等地1月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未来可能将有更多城市财政收入面临压力。这势必影响地方政府收支状况,其中包括地方偿债能力,以及地方财政投资项目的进展。
1月份,全国各地方财政收入排行榜上,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一线城市增幅位列末尾,而且出现了近年少见的负增长,其中北京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0%,重庆下降16%,上海下降7.4%。
为此,各地也在积极应对。以上海为例,一方面,政府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另一方面,进行楼市政策微调,放松普通商品房标准,开放居住证满三年的非户籍家庭购买二套房。与此同时,北京、南昌、福州等十余个城市也均有各种楼市调控“微调”政策出现。
地方政府楼市调控政策的“微调”,背后是地方迫切促进楼市回暖的意图。“当土地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一半以上时,地方政府怎么可能轻易摆脱土地依赖?除了卖地,还有哪个产业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数亿甚至数十亿元的财政收入?如果没有了这块收益,地方很多基础设施投入、地方投资项目,都可能受阻。”一位房地产界人士称。
去年9月,福州市政府出台《福州市直接管理福清、长乐、闽侯、连江等四县(市)财政体制实施方案》,并于今年1月1日起执行。根据方案,福州市对四县(市)土地出让收入每年适当集中、统筹使用。其中福清、长乐、闽侯三县(市)定额上缴3亿元,连江县定额上缴0.8亿元。以2012年为基期,每年上缴数按当年各县(市)土地出让收入增减幅度同比例增减。尽管文件称此笔款项“专款专用”于四县公共事务,但业内普遍将其解读为缓解市级财政压力的“输血”之举。
数据显示,今年地方政府将进入偿债高峰期,在没有找到替代财路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一时还难以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最近频频出现的地方政府楼市调控政策的“微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地对土地出让收入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