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信息披露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路演回放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从华鼎困局看民营担保业的“红与黑”
  • 黎友焕:当前担保业危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  
    2012年2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市场·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市场·调查
    从华鼎困局看民营担保业的“红与黑”
    黎友焕:当前担保业危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华鼎困局看民营担保业的“红与黑”
    2012-02-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广州黄埔大道西路76号盈隆广场42楼,华鼎担保广州公司所在地。

      2012年2月16日,这家深陷危机的担保公司门前,前台工作人员与保安并立接待访客。表面看,危机发酵后的华鼎依然平静。

      当日,华鼎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称,“公司还在正常运营,但确实有困难,目前最重要的是信心,只要信心不垮掉,华鼎仍可以靠自身实力应对当前的困局。”

      然而,事过一周,没有传来华鼎危机转缓的消息,却曝出华鼎控制人陈奕标对企业代表坦承:包括华鼎担保在内的担保集团资金链,已经断裂,无法偿还用于委托理财的银行借款。⊙记者 周鹏峰 ○编辑 毛明江

      贷款“截留”之殇

      华鼎危机早有显露。

      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早在2011年年底前,就有企业主来到某银行“大哭大闹”,以跳楼相威胁,要求银行催促华鼎偿还其截留的款项。

      该企业本拟只贷款400万,却在华鼎业务员的劝诱下,向银行申请了贷款800万。 其中,有400万被华鼎许以较高的利息截留在华鼎以做他用。眼看还款期限将至,华鼎无力偿还截留款项,作为第一还款人的企业难以承受全部还款压力。

      企业主的“跳楼秀”挽救了该笔贷款的“不良”命运,银行被迫拿出华鼎在该行保证金偿还了华鼎应偿还的那部分款项。

      但不是每笔贷款及其企业主都能这么侥幸过关。“在这位企业主闹事之前,该行已有多笔华鼎担保的贷款落实为不良。”该人士告诉记者,华鼎在该行总计在保金额有4、5亿,而每笔贷款保证金占比也仅有10-20%不等,保证金显然不能满足所有企业主的还款要求。

      华鼎的“截留”并非个案,一担保同业估计,华鼎对客户许以不菲的理财回报,截留的客户贷款规模至少在10亿以上,且华鼎募资的对象并不限于客户。

      据悉,截至事发,华鼎在各银行在保余额仍有近30亿。而华鼎担保加上其控股的创富担保两公司担保总额,预计接近70亿元。

      但目前陈奕标旗下担保系截留后的资金投向明细仍是未知数。有资料显示,陈奕标曾耗资2.51亿港元收购两家在港交所上市公司股份,这是目前外界能有据可查的投资投向之一。

      华鼎相关负责人急于撇清陈奕标的这些投资与公司本身的关系,在回应本报记者相关提问时,只称这是陈奕标的个人投资行为,公司并不清楚。

      截至目前,华鼎担保实际控制人及董事长陈奕标只坦陈经营及其管理出现失误,并没有公开承认公司危机的根源在于,以理财之名截留客户贷款及其投资失利。尽管在有关的报道中,这已经被认定为危机的“元凶”。

      相比坦诚经营问题,华鼎更愿意谈论外部因素对公司带来的冲击。

      “企业今年效益不好,工行去年又发文要求只能与国有政策性担保公司合作,而我们的业务又主要集中于工行,政策一出来,对我们影响很大,很多企业都是靠还旧续新,工行收紧,很多企业有钱不敢还,我们又要代偿。”

      对于公司的投资行为及其收益华鼎未有细谈,但强调如果仅靠担保费收入,担保公司生存压力很大,因为担保公司是作为银行与企业的桥梁,两头任何一方收紧对担保公司都会带来极大压力。

      业内人士称,实际上,华鼎纯担保业务一直没有盈利,且投资亦不理想,否则华鼎便有实力度过危机。

      目前华鼎正极力在各方斡旋,但危机仍未有缓解迹象,解决方案也迟迟难以出台。

      部分停止与华鼎合作的银行则已开始寻觅其他担保公司接手华鼎担保的贷款,一担保公司人员称,已有几家银行希望把华鼎还没到期的在保余额转到其所在担保公司续保。

      但华鼎对本报记者否认同业转接一事,称只是外界猜测。目前华鼎仍寄希望银行适度放松,继续予以授信,助其平稳度过难关。

      华鼎的营销与壮大

      对危机中的华鼎,一担保公司人士如此评价:“定位错了,经营思路与经营目标也是错的。”并称华鼎从成立之初至今,在业内名声一直不佳,出事必然。

      但正是这个“名声不佳”的华鼎,在陈奕标的带领下迅速发展壮大。陈奕标曾荣获“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东城区“首都荣誉市民”称号,2010年还担任了“第十六届亚运会”火炬手。

      相关人士称,华鼎的迅速壮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颇有竞争力的“营销”能力。曾与华鼎有业务合作的某银行业务人员告诉记者,合作期间,华鼎隔三差五就要请客吃饭、唱K,频率远超其他担保公司。

      “华鼎善于公关,舍得花钱,天天和领导泡在一起,能请动不少领导去游说银行。”一同业人士称,其公关能力体现之一即是,每年华鼎能拿到的财政补贴在广东同业都最多,尽管业务做得不一定最大。

      华鼎官网对其发展则有过这样的评价:“凭借雄厚稳健的资金实力,广泛深厚的政、经、银、商协会资源以及诚信、专业、实力卓著的品牌效应,在短短几年内,一跃成为广东省担保行业的龙头企业。”

      对员工激励的到位,为其截留资金以及壮大也功不可没。

      一业内人士称,华鼎对业务经理的考核重点并不在为公司创造了多少利润,而在能从客户贷款中分流多少比例的资金以为公司之用,比例越高,奖励越高,这一度吸引不少从业人员流向华鼎。

      “华鼎员工赚钱很快,很多员工干几年赚个几百万就走人了。”该人士称。本报记者曾就此事向华鼎求证,不过截至发稿日为止,华鼎仍未有回应。

      据了解,在进入担保业之前,陈奕标从事的是与担保没有任何关联的通讯行业,资料记载,陈奕标创立的国讯通信辉煌时曾拥有员工过千人,固定资产7500万,年销售额达2亿,业务遍及京、粤、港、深四地,但因行业不景气,陈奕标转战金融。

      从通讯到金融是个不小的行业跨越,但没有妨碍在陈奕标带领下的华鼎担保公司迅速长大。

      据了解,目前广东最大的民营担保公司广东银达在保余额为40多亿,而事发后,华鼎在保余额仍高达近30亿,华鼎在广东的市场份额位居前三甲。华鼎实际控制的担保公司还有广东创富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中担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等。

      知情的不仅仅是银行

      陈奕标金融地盘的迅速扩大显然也离不开银行的“帮衬”,尽管部分相关银行早在几年前便已知晓华鼎的运作模式及其潜在风险。

      一建行前员工告诉记者,建行广东省分行早在中科智危机之后,就逐步退出了与华鼎担保的合作。既有的新闻报道也证实,华鼎目前近30亿的在保余额中,四大行中唯有建行未有涉及。

      2008年下半年,中科智案发后,建行开始着手清查其他担保公司项下贷款是否隐含其他风险,由此发现华鼎与客户私下另有理财协议,当时华鼎所谓的理财投向包括并不景气的房地产,给客户许诺的回报为10%左右,且最高占用客户贷款资金比例高达50%。

      该人士称,根据相关监管规定,建行与担保公司约定的合同中已包括不能占用客户贷款资金等条款,华鼎与客户的私下协议显然违背了双方的约定。

      考虑到房地产的不景气,以及对华鼎不规范运作的担忧,建行广东省分行逐步退出了与华鼎的业务合作,直至2010年下半年,该行与华鼎的合作已基本解除。

      “也是因为这个问题,陈奕标后来又创办了创富担保,但我们与创富也没有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发现华鼎潜在风险的并不仅有建行一家,包括与华鼎业务合作量最大的工行当时也已意识到风险,并开始着手制定退出计划,只不过其退出力度并不足够大到完全规避风险。

      该人士分析称,彼时工总行对担保项下贷款把控并不严格,且作为华鼎的最大合作银行,华鼎在工行的在保余额可能已达到难以轻易退出的境地。据媒体报道,截至华鼎危机爆发,工行在华鼎公司担保下的贷款余额仍然高达10亿。

      另据一担保公司人士透露,实际上直至今日,如果不是工总行下发通知要求停止与民营担保公司的合作,工行广东省分行仍想逐步退出,因为陷得太深。

      目前并不清楚其他行是否也早是知情方。一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称,虽然建行、工行早有察觉,但不一定会告知同业,因为一旦风险成为公开的秘密,那么又会有哪家银行接盘,知情银行又怎么退出?

      知情方并不止于银行。据广东信用担保协会相关人士透露,从华鼎成立之日起至今,对华鼎担保的投诉“多得要命”,业内相关人士早在五六年前,即向相关政府部门反映华鼎存在的潜在风险,但“谁都不愿意管”。

      华鼎期待获救的“筹码”

      华鼎仍在寻求各方援助。

      在本报记者采访的当日,华鼎相关人士表示,从香港回来后,陈奕标便与高管一直忙于讨论应对方案及对政府、银行及客户的沟通工作。

      作为曾经的龙头企业,华鼎很清楚公司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力。“毕竟华鼎牵扯那么多中小企业,也牵扯到银行,如果华鼎倒了,银行会对整个行业进一步收紧,其他担保公司也会受到冲击。现在很多担保公司都如履薄冰。”华鼎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业界已有预期,华鼎事件后,监管会加强,与此同时银行也会提高准入门槛,一些经营不规范或资本实力较小的担保公司也将慢慢出局。

      这些似乎也是目前华鼎能拿得出手的最有说服力的公关“筹码”,华鼎相关人士则认为这是客观事实。

      “客观事实”也促成相关政府部门表态希望华鼎能平稳过渡,部分银行也有松动迹象,近日中行与华鼎续签了授信合同,虽然授信额度从5亿缩减至3.5亿,但仍被华鼎视为危机可能转缓的一个标志。

      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焕亦认为,华鼎危机如果能及时解决,就不会进一步传染成为区域性行业危机。如果该公司危机不能在近期解决,完全有可能演化成为地区性甚至行业性危机,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就应该及时介入,甚至应该高调强势介入整个事件的处理工作。

      但各方看法并不一致,华鼎陈述的“客观事实”仍难以撬动政府施以资金救助。此前有传闻称,政府有可能接手华鼎,但一业内知情人士认为接手的可能性不大,并透露,就前段时间来看,广州市金融办对华鼎情况较为着急,征求很多部门意见,也帮着陈奕标约见各方人士,但省金融办对华鼎危机的态度值得玩味。

      “事发后,省金融办领导还跟随省领导各地出差,对华鼎的事情看起来并不是很着急,政府动用十多个亿的财政资金施救于一个民营担保企业也师出无名。”

      该人士分析认为,如果政府以前有注资,且危机关系到千家万户,政府一定会重视处理,但华鼎危机目前部分事关企业、银行,因此,真正着急的应该是银行。

      该业内人士并不赞同救助之说,因为从2008年的中科智,到温州、河南、厦门等地担保业都出现过不少问题,但地方担保行业照样存在,华鼎危机与温州事件不能简单相比。

      “温州具有普遍性,担保公司又很小,存在‘救’与‘不救’的问题,但华鼎则有一定规模,又不具有普遍性,只是个案。”该人士称,就在本报记者采访的当日,仍有四家银行与其所在担保公司签订了授信合同。

      “个案”也正是目前广东省金融办力求给外界一个印象。此前广东省金融办相关领导对外表示,广东整个融资担保行业经营仍平稳,华鼎爆发危机主要是其历史违规操作造成,言语间难见援手倾向。

      华鼎可能已意识到对政府援助不能抱有过高期望。

      “解决方案不一定是要政府出多少资金,重点是要政府出态度就行,现在最重要的是信心,只要有信心,华鼎本身的实力可以应付当前的问题,但信心丧失问题就会很复杂。”一周前华鼎人士曾对本报记者如此表态。

      不过一周后传出的消息似乎透出信心的坍塌。昨日有消息称,陈奕标在面见企业代表时表示,包括华鼎担保在内的担保集团资金链已经断裂,无法偿还用于委托理财的银行借款。

      对此,华鼎对本报记者回应称,公司正计划就此召开新闻发布会或以通稿形式予以回应,但未透露更多的消息,未来的解决方案也仍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