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主权财富象征幻灭
  • 构建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箭在弦上
  • 改革交易制度
    或能从根本上遏制“炒新”热
  • 连银行也难保ATM取款绝对真钞
  • 定位游移,作坊模式,信托研究难给力
  • 大国崛起与金融中心转移
  •  
    2012年2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主权财富象征幻灭
    构建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箭在弦上
    改革交易制度
    或能从根本上遏制“炒新”热
    连银行也难保ATM取款绝对真钞
    定位游移,作坊模式,信托研究难给力
    大国崛起与金融中心转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定位游移,作坊模式,信托研究难给力
    2012-02-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周东海

      ⊙周东海

      

      不可否认,研究工作是当前信托行业的薄弱环节。

      据统计,国内设置研发部门的信托公司,2006年有20家,2007年有21家, 2010年则有27家,有的称研究发展部,有的称策略研究部,从数量上看已不少,但目前不仅没有一家信托公司的研究部门在行业内享有公认的声誉,相比证券业、基金业,在各信托公司内部,也还没有哪家公司将研究纳入基础业务的链条之中。但是,另一方面,当前在信托行业内,加强基础业务研究,又已成为业界共识。在各信托公司内部,上至公司主管,下至具体的业务人员,都对信托的相关专题研究有越来越强烈的需求。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反映出信托业内部对研究工作的理解,还有很大分歧。特别是部分一线的业务人员,对研究工作的需求,还有模糊之处,一方面需要研究工作的指导和辅助,另一方面,顺着过去的习惯做法,作坊式的信托业务模式仍然能完成各自的利润考核目标。

      目前的信托业务仍算顺利,但信托公司的风险在积聚,这里面存在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冲突。信托公司的研究部门理应在化解这两个冲突上做出贡献,兼顾公司整体和业务人员的共同利益,兼顾公司短期业绩和长期发展,找到最佳契合点。

      通过调查研究,结合自己的思考,我觉得信托公司的研究部门,现在特别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大工夫:

      第一,宏观经济与政策把握下的资产配置建议。信托行业横跨货币、资本和实业,几乎什么业务都可以做。在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包括中国)的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比较大,这种不确定性看来还将持续多年。由此,政府的政策应对将更明显地表现为相机抉择的特征,而且政策的变动和调整会更加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认清宏观经济和政策的阶段性特征,灵活配置资产以实现最佳的风险收益组合,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发挥信托公司多业务优势的前提。

      第二,对信托行业发展新方向的前瞻性把握。行业在快速发展与变化,新的业务增长点在哪里,需要通过宏观分析和微观考察的结合,前瞻性地把握方向。这是研究专职人员的专题性工作。

      第三,设计可操作的创新性产品。创新往往来自实践第一线,研究人员的优势在于能及时归纳总结,通过多方交流、考察而触发新的思考。而创新,只有在获得了一线业务人员在实践中的认可厚,才能称其为“创新性产品”。

      第四,对外服务、树立品牌、吸引投资者。在金融业内,信托品牌可能也是最脆弱的。信托公司的品牌声誉的树立和建设对业务发展最重要。研究人员汇集公司业务发展中的成果,以及自身的独到研究,对外宣讲,对公司树立品牌声誉、积累软实力,帮助筹集资金,构建资金池,可能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第五,研究工作与信托业务紧密结合。比如在行业研究方面,实际业务开展之时,往往并不需要对整个大行业的彻底完备了解,更多的是需要对某个细分行业的精准把握。所以,研究工作的开展,一方面要对整个大行业保持持续关注,理解行业内在逻辑,但并不必然要撰写大而空泛、无的放矢的万言书式的研究报告;另一方,行业研究要与一线业务人员紧密、持续性接触,保持对业务推进前沿的敏锐性,以行业背景的扎实基础和训练有素的思考技能,为细分行业的业务开展提供深思熟虑的投资建议。

      第六,以高精尖的素质应对信托业务的即时研究需求。研究人员经常性研究是必需的,但信托业务之开展有很强的时间性以及研究标的的非预测性,往往要求对一个新的领域,很快地出研究成果,表现为即时性的研究需求。研究人员要能胜任这种任务,至少要求三个方面素质:一是较高的专业水准,特别是基础知识扎实、逻辑分析能力强、工作开展有方法;二是事业性要强,满足即时性的研究需求,必然对应着加班加点;三是投资研究经验丰富,能够一下子抓住要点,为投资而研究,为帮助投资决策而提出建议,而非堆砌文字,无的放矢。

      通过对行业前列部分信托公司的调研,我觉得当前信托公司的研究部门不给力、不出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定位模糊,究竟是帮助公司发展业务、防范业务风险的专业化队伍,还是仅作为辅助部门,满足部门架构的完整性和完成程序性、事务性的文案工作,这其中的区别可大了。依我的调查,目前的定位往往是后者。二是人才,事业是人做出来的,研究部门发挥实际的作用、拿出扎扎实实的成果,要靠激励机制,要靠安安心心干事业的人。这需要信托公司的决策层高瞻远瞩,在信托业眼下日子还比较好过的时候,抓紧时机挖掘、招揽高水平的研究人才。

      (作者系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规划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