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屈红燕 ○编辑 梁伟
两市的回暖暂时让券商喘了一口气。刚刚过去的2011年再次让券商感觉到行业的严冬到底有多冷。据悉,由于市场持续低迷,行业同质化经营严重,2011年有三分之一的券商亏损,亏损数量超过2008年,特别是2011年12月份,更有80%的营业部亏损。
每一轮冬天的严寒,都是择优汰劣的最佳时机,而证券监管部门近日所提倡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更是将加速券商的“淘汰赛”。监管部门所倡导的大幅减少事前准入和审批,放松管制,积极推动创新的市场化改革,被视为券商发展的“分水岭”——能够抓住机遇者将顺利崛起,错过发展机遇者可能被残酷淘汰。
首先,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带来投行的分化。管理层正在酝酿和实施新一轮发行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完善新股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新股承销办法。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将考验投行的销售能力,如果股票卖不出去,投行的价值无法实现。 而国际投行如高盛、摩根斯坦利等,之所以有底气屡屡承销全球最大IPO,正是有赖于其全球庞大的赋予客户群体,完善的销售网络。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后,部分小券商可能由于股票发行不出去,遭到市场淘汰。
其次,监管已经向注册制、备案制方向转化,各种新业务的边界正在打开,蕴藏着丰富的业务机会。比如高收益债券,柜台市场等对于券商来说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市场。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末,美国高收益债券存量达1.5万亿美元,而美国投行在上世纪80年代的长足发展也正是因为大量高收益债券的发行。但这些全新的市场对券商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只有那些准备充分的券商才能享受其中的收益。
与此同时,引导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和私募基金、QFII机构进入资本市场已成为当前监管层稳定市场、提振信心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开拓这类机构业务,券商则不仅需要具有一流水平的研究所,还要能提供固定收益、融资融券、衍生品等一揽子综合性服务,小券商往往被排除在外。
事实上,券商的各板块已经形成交叉影响,相互带动的趋势。比如,研究所力量的强大,会帮助券商留住优质的机构客户,而优质的机构客户群,又增强了投行的销售能力,投行的销售能力的强大,又可以承揽优质的股票,从而给机构客户提供投资机会。在市场化改革大方向下,这种影响会彼此增强,部分小券商难免会被边缘化。
监管的放松往往对投资银行有着深远的影响,市场化大幕已启,券商面临着重大的机遇。正如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为了放松对市场和机构的管制,使美国投资银行业在上世纪80-90年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最终走向几大投行寡头垄断的格局。未来几年,那些战略清晰、执行能力强的券商方能抓住机遇,脱颖而出,实现“弯道超车”,并借机确立了行业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