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财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市场
  • 10:市场趋势
  • 11:开市大吉
  • 12:圆桌
  • 13: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私募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对话
  • A16:基金·人物
  • 阳光私募“机”与“危”
  • 明河投资张翎:今日之消费股
    即零五年之有色股
  •  
    2012年3月5日   按日期查找
    A10版:基金·私募 上一版  下一版
     
     
     
       | A10版:基金·私募
    阳光私募“机”与“危”
    明河投资张翎:今日之消费股
    即零五年之有色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阳光私募“机”与“危”
    2012-03-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在一些人看来,2011年以来遭遇考验的阳光私募恰逢新机遇:一方面,市场寒意使得行业泡沫和体弱机构逐渐消失,另一方面,这给了优秀机构兼并壮大、逆势扩张的可能。

      “接下来的增长有可能是结构性增长,有持续业绩和理念特点的机构会取得规模和市场份额的双增长。而站不住脚的机构很快就会开始退出。”一位私募产品的资深销售人士说。

      ⊙本报记者 周宏

      市场心态需要“降落”

      中国市场里有多少只阳光私募产品?

      答案是远比你想像的要庞大。

      根据一家第三方销售机构的“不完全”统计,由阳光私募担任顾问的证券类信托产品,截至2012年2月末,已经超过1900只。这还仅计算了有稳定业绩公布习惯并有较大存量规模的“阳光”产品的数量。这个市场里,还有大量定向募集的结构性产品不在此统计中。

      而中国最大的阳光私募基金规模和最低的又相差多少呢?答案也很惊人,近1000倍。

      目前业内投资A股的阳光私募产品,最高的应有20亿元上下,而最低的产品仅几百万元。2011年以来,清算的公开产品已过百只,同期发行最好的产品募集规模仍然达到10亿级别。

      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私募行业的真实写照。一方面,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宽松的机制,使得大量的客户资金和人才纷纷流入这个行业,促成如今的千亿级的市场规模。另一方面,在2008年和2009年积累的巨大的行业信用,在2011年遭遇不小的考验,生存其中的投资机构都开始感到了来自市场的寒冷。

      2011年中,由一位知名基金经理发起成立的上海好望角股权投资公司清盘,旗下产品全部清算,这样的结果让行内不胜欷嘘。尽管其间有其他不可控因素助力,但客观地说,该公司产品业绩不佳也是事实。

      “这个市场不信名气,不信简历,而只信业绩。”一位阳光私募的从业人士称。

      在他看来这个市场一直在优胜劣汰,最大公司已经开始迈入100亿门槛,而不顺利的公司却只有萎缩退出市场一条路。其中的准绳就是——业绩。“中长期的业绩表现是最重要的,心态、服务、理念都很重要。但什么都比不上业绩。”

      而在北京星石投资公司总裁杨玲看来,阳光私募的2011年其实是经历了所有资产管理公司都经历过的过程,从“被神化”到逐步“去神化”。

      “2007年之前,公募基金的业绩优势被放大,那时最受追捧的是公募基金。在2008年之后,失望的投资者在熊市中又发现了阳光私募这类风险控制较佳的产品,又形成了另一轮追捧。而这个追捧在2011年后也遭受挫折。”

      杨玲表示,私募行业一定会走过这个历程,从过于迷信到客观看待,当投资者更多的关注管理人本身,包括管理人的风格和纪律,关注行业,关注中长期的回报的时候。这样平复下来的心态、以及理性的关注才是可持续的,也会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

      

      行业运营模式需要升级

      除了客户的心态复归外,作为职业投资人,如何有的放矢增加投资团队的内涵竞争力,不断地应变A股市场的特征,也是非常关键。如果说,2011年,让许多策略型的投资人深感挫折的话,那么2012年的开头一个月显示,这样的被动情况并未改变。

      根据好买基金的统计,2012年1月份,在市场各大指数普遍反弹,A股市场久旱逢甘的档口,阳光私募平均下跌0.92%。

      “面对突如其来的反弹,私募措手不及,所以可能在匆忙的1月中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好买基金分析师认为。

      据悉,导致部分阳光私募1月份业绩“挖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契约或策略判断的因素,一些持股型私募以及激进型私募在1月份进行了减仓,并且这类操作多数都是止损减仓。当止损单下去之后,市场突然出现反弹,自然是令部分机构措手不及。

      好买基金的分析师也认为,存在这种情况。据他们了解,一家典型的持股派私募铭远所持重仓股在运营方面出现一定波折,导致股价在2011年表现不佳,受此拖累,旗下部分新老产品净值都触及了止损线。而为了维持基金的净值水平,相关机构改变了以往不畏市场下跌长期持股的策略,在1月份选择减仓。据悉,类似风格导致的损失还包括广州的瑞天、上海的汇利、北京的龙赢富泽等。

      不过,最新的统计报告显示,在2月份,阳光私募的整体收益大为转好。根据最新的统计,阳光私募在2月份受益于大小个股的风格转换,以及市场整体转暖,净值普遍有所提高,部分激进型的私募基金涨幅也较大。当然,对于未来,许多阳光私募的看法仍然是纠结的。

      一些第三方基金分析师认为,从过去几年来看,阳光私募在和市场的投资历练中,也出现了风格显化和淘汰的过程。从典型的风格看,带有民间资金特征、投资格外灵活的投资风格占据了不少的江山。而深入选股、长期持有为特征的资金也占有不错的一席之地。独特的产品设计、有一定对冲基金雏形的产品也开始风行。而和券商基金类似的从上至下、行业轮动型的操作风格明显受到了比较大的阻碍。

      好买财富的董事长杨文斌认为,阳光私募必须在未来着重树立走对冲基金之路的方向,形成更加鲜明的风格与特色。“如果和公募基金一样做相对排名,前景是很难的。”

      重阳投资的总裁莫泰山则认为,千亿时代之后的阳光私募,可以考虑进一步多元化。这个多元化既包括机构投资人队伍的多元化,也包括投资策略(工具)的多元化,更多的是在后者。当阳光私募能够充分利用不断创新出来的金融工具,在投资方向和目标上形成了多元之后,就可能形成更多的市场效应和突破。“估计三到五年以后可能迎来私募基金的2.0版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