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财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市场
  • 10:市场趋势
  • 11:开市大吉
  • 12:圆桌
  • 13: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私募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对话
  • A16:基金·人物
  • 今年两会很特别
  • 以培育中产者为目标构建福利制度
  • 现阶段物价对经济增长敏感性较低
  •  
    2012年3月5日   按日期查找
    13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 13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今年两会很特别
    以培育中产者为目标构建福利制度
    现阶段物价对经济增长敏感性较低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现阶段物价对经济增长敏感性较低
    2012-03-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张前荣

    辨别价格水平是顺周期的经济变量还是逆周期的经济变量,有助于识别经济周期波动是由总需求冲击引起的还是由总供给冲击引起的。我国物价总水平表现为明显的顺周期特征,现阶段我国物价对经济增长的敏感系数持续走低,我国经济出现滞胀的概率较小。

    价格波动与经济周期波动关系密切,通过价格波动可以判断经济周期波动是来自于总需求冲击还是总供给冲击。由总需求总供给曲线可知,当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源来自总需求时,除了总供给曲线水平的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外,在正常情况下,价格水平将与产出水平发生同方向的变动。比如,扩张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冲击会导致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同时提高;相反,若总需求萎缩,将带来产出和价格水平同时下降,即价格水平表现为顺周期特征。

    当经济周期波动是由总供给方面的因素导致时,如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等,将会带来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的反方向变动,即产出水平提高(或下降)伴随着价格水平下降(或上升),即价格水平表现为逆周期的特征。

    因此,辨别价格水平是顺周期的经济变量还是逆周期的经济变量。有助于识别经济周期波动是由总需求冲击引起的还是由总供给冲击引起的。

    我国物价总水平表现为明显的顺周期特征

    据相关研究发现,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价格水平具有很强的顺周期特征,并且卢卡斯将价格的顺周期性列为基本的经济特征,物价的顺周期行为似乎成为普遍接受的事实。战后有所改变,美国在1954-1989年期间,价格水平表现出明显的逆周期特征,近年来价格的周期性特征不明显。

    那么,在中国物价总水平是否表现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9%,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5.4%,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率和适中的物价水平。物价水平之所以达到5.4%,主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中期物价水平较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价波动周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四次较大的物价波动。从1978年到1983年,我国经历了第一次物价波动,在此阶段,国家实行严厉的价格管制,物价虽然有所波动,但波动幅度不大。1984-1990年,我国经历了第二轮物价波动,此次波动是价格闯关所引起的政策性波动,1982起我国CPI持续向上,在1985年达到小高点,之后两年有所回落,但1988年迅速达到峰值18.8%。1991年到1999年,我国经历了第三次价格波动,1991起CPI持续增长,经过3年的时间,1994年达到波峰,而后经历5年时间缓慢降至谷底,并转为负值。其中,1994年CPI高达24.1%,为阶段最高值,此阶段主要由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导致投资过热引起物价飞涨。从2000年到现在,我国经历了第四次价格波动,此次物价波动历时较长,波动幅度较小,物价相对很稳定,总体来看,此次价格波动趋于平缓。

    从经济增长和物价总水平变动趋势的关系图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增长率与物价总水平的变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1978-1995是第一阶段,此阶段,无论是经济增长率还是物价总水平变动都呈现出大起大落的特点,物价总水平在1994年甚至达到了24.1%,经测算,此阶段物价总水平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7,相关系数为正,表现出一定的顺周期特征。

    1996-2009是第二阶段,此阶段,经济增长率和物价总水平变动趋于平缓,价格水平持续下降,1998-1999年间物价总水平为负数,随着2002年新一轮的经济周期的开始,物价总水平也逐渐转为正数,但仍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经测算,此阶段物价总水平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1,相关系数为正且明显大于上一阶段,物价的顺周期特征进一步增强。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增长率和物价总水平变动趋势大体一致,顺周期特征明显,但物价总水平的变动幅度明显大于经济增长率的变动幅度。

    现阶段我国物价对经济增长的敏感系数持续走低

    根据1978-2011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数据,利用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得到我国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反应系数(见表)。

    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反应系数

    从整体轮廓上看,系数 的变化趋势具有“凸型”特征,表明系数 的变化过程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并逐渐稳定的过程。反应系数 的变化过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0-1987年,这个阶段反应系数 波动的特点是低位势,强波动,波动位势基本维持在0.15-0.38之间,波动频率较为频繁;第二阶段 1988-1993年,这个阶段反应系数 波动的特点是高位势,强波动,波动位势基本维持在0.5-0.85之间,波动频率相当频繁;第三阶段是1994-2002年,这个阶段反应系数 表现出不断下降趋势,从1994年的最高点0.88下降到2002年的最低点0.013,仅用了7年时间,就下降了0.867;第四个阶段是 2003至今,这个阶段反应系数 的变化的特点是低位徘徊,反应系数 基本在0.1左右徘徊。反应系数 的稳定有助于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目标。

    2002年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后,经济增长率在高位不断平滑,同时,物价总水平始终很低,波动幅度也很小,整体来看,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一片繁荣稳定的景象,这与反应系数 在此期间的低位徘徊密切相关。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主要来自于总需求的冲击。

    现阶段我国经济出现滞胀的可能性较小

    从1994年后基本呈下降趋势,从0.88下降到目前的0.11,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率变动对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越来越小,即近些年来菲利普斯曲线逐渐变得平缓。

    当由于总需求增加导致出现正向经济波动时,价格水平上升幅度很少,也就是说,需求变动带来的物价上涨压力不是很大。这也同时说明了我国的供给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需求增加更多地表现为供给的相应提高,而价格水平保持不变或者增幅有限。

    1998-1999年中国经济出现了紧缩,这使得通货紧缩趋于恶化。2002年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扩张阶段后,通货紧缩的压力得到了缓解。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但由于价格波动对经济波动的敏感性持续较弱,物价总水平并没有出现大幅上涨,实现了高增长与低物价的良好组合。

    在当前价格波动对经济波动的反应系数持续较小的情况下,如果经济增长放缓,物价上涨空间也会受限,现阶段我国经济出现滞胀的概率较小。(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年份年份
    19860.247619990.2594
    19870.385820000.2021
    19880.832920010.1108
    19890.846920020.0130
    19900.631120030.0983
    19910.776520040.1588
    19920.499420050.0546
    19930.643820060.1047
    19940.882920070.1209
    19950.664220080.0714
    19960.607920090.0902
    19970.521020100.1165
    19980.370220110.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