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两会特别报道
  • 7:两会特别报道
  • 8:财经新闻
  • 9:观点·专栏
  • 10:公 司
  • 11:公司纵深
  • 12:公司·融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专版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银行高盈利的另一面观察
  • 中国步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新周期
  • 在新股上市时
    尝试T+0 交易如何
  • 咄咄怪事:IPO募资在银行“睡”了12年
  • 资本账户开放需有兼顾风险充足准备
  • 中国资本市场再进化——谈养老金入市
  •  
    2012年3月6日   按日期查找
    9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9版:观点·专栏
    银行高盈利的另一面观察
    中国步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新周期
    在新股上市时
    尝试T+0 交易如何
    咄咄怪事:IPO募资在银行“睡”了12年
    资本账户开放需有兼顾风险充足准备
    中国资本市场再进化——谈养老金入市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步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新周期
    2012-03-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温家宝总理昨天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既体现出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前瞻性判断,也是希望进一步淡化GDP的功能,为协调出口、投资、消费三者关系腾出空间。而着力解决结构性矛盾, 通过系统化的惠民政策设计,反哺民生,当此时也。

      为解决经济结构转型矛盾

      腾出空间

      

      ⊙周子章

      

      虽然早在2004年中央就曾把当年GDP增长目标定位在7%,但2005年之后,这一目标始终保持在8%位置上,“保八”也成为一项政治任务。因此,温家宝总理昨天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既体现出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前瞻性判断,也是希望进一步淡化GDP的功能。而从目前中国的经济运行情况而言,7.5%也是符合当前实际的增长预期。

      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台阶了吗?会下降到什么程度?这是引发无数争论的问题,原因在于这只能定性判断,很难定量预测。比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形势的预测就差异较大。世界银行预计,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分别为8.4%和8.3%,IMF则预计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将分别增长8.2%和8.8%。这是否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会更加不确定呢?

      如果仅看GDP的增长走势,很容易得出中国经济将持续下滑的结论,陷入软着陆、硬着陆的漩涡当中。如果从整体经济周期运行而言,那就很明确,中国经济当前的下调,并不仅仅是回落,还有一个回稳增长的深层含义。如果没有看到这一层,那就很难看到当前经济下调背后的规律性趋势。

      判断当期潜在经济增长率是否出现明显下降,最重要的依据是看当前的增长率与通胀水平。在通胀适度的情况下,当期潜在增长率大致等于当前的经济增长率;若是高通胀,则当期潜在增长率低于当前的经济增长率;若是通缩,则当期潜在增长率则高于当前的经济增长率。去年四季度,我国GDP环比折年率还在8%以上,通胀的环比折年率已降到0附近,这至少说明到去年四季度为止,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还在8%以上。在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时,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含义更加明确,就是在经济增速逐步回落的状态下,着力解决结构性矛盾以及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进一步加快出口、投资、消费三者的协调平衡发展。

      如今各方对进一步扩大内需以促使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早已达成共识。但值得注意的是,提出内需增长,也让一些人以为是向以消费增长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这显然不全面,可能会让有关部门对促进消费增长和提高居民消费率产生严重误导。虽然2011年GDP增幅在回落,但财政收入、企业利润都保持了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的信息是,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25.4%。财政部的信息是,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24.8%。国企利润和财政收入增幅均接近25%,远远高于GDP增速,那居民收入的增长还有多少?怎么提高居民的消费率?

      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主动下调GDP预期增速,是在为解决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矛盾性问题,为协调出口、投资、消费三者关系腾出空间。

      (作者系财经评论人,任职亚洲金融控股公司)

      

      或能迎来中国经济新拐点

      

      ⊙张敬伟

      

      中国降低经济增长预期,也有全球经济传导的因素。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投资、出口和内需)中,投资和出口的后劲不足,只能靠激活庞大的内需市场来提振中国经济。在此市场语境下,GDP情结自上而下的淡化,乃实事求是之举。

      中国内需市场庞大,但却属于半休眠的“火山”,这是支撑中国经济永续发展的原动力,但目前受到各种因素的严重制约。首先,社保制度不健全,尚未完全建构起覆盖全民的社保体系,公众有后顾之忧。其次,居民收入水平还有待提高。虽说中国迈入了中等发达国家的门槛,但在“三大差别”的结构性矛盾下,任何平均化的经济统计数字都不具备现实可评价性。其三,通胀因素的潜在影响,在负利率的尴尬局面下,民众实际收入降低。凡此种种,事实上都在倒逼中国经济点刹缓行,将政策着力点放在一揽子民生愿景上,通过破解积累的一系列结构性矛盾,来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转型。

      去年政府财政收入超过9万亿,即使GDP缓降下来,通过系统化的惠民政策设计,反哺民生,当此时也。或许,通过降低GDP增长预期,能够迎来中国经济的新拐点,进入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新周期。

      (作者系公务员,财经评论人)

      

      降低经济增长预期

      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余丰慧

      

      说到底,GDP增长目标8年来首次低于8%,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而从与“十二五”规划目标相衔接来看,“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今后五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因此,7.5%在整个“十二五”中是并不算低的目标。

      我们也应看到,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经济必须有较快增速,否则,仅就业压力一项就难以应对。这里需要观察两点:一是我国GDP增速虽连续七年确定在8%,而“十一五”期间年均实际增速为11.2%。我国经济从去年已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去年第四季度已经跌破9%。二是今年确定的通胀控制目标仍为4%,而去年全年实际为5.4%。若扣除通胀因素,7.5%的经济增长率更低。由此看来,以今年异常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完成7.5%经济增长目标难度不小,切不可掉以轻心。

      笔者因此希望,国家新一轮启动消费的一揽子计划能尽快出台;在启动消费上积极财政政策要有大作为,一揽子刺激消费的减税降费措施不能滞后;充分运用好消费信贷功能,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改善消费环境,让百姓安全放心消费。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