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两会特别报道
  • 7:两会特别报道
  • 8:财经新闻
  • 9:观点·专栏
  • 10:公 司
  • 11:公司纵深
  • 12:公司·融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专版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银行高盈利的另一面观察
  • 中国步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新周期
  • 在新股上市时
    尝试T+0 交易如何
  • 咄咄怪事:IPO募资在银行“睡”了12年
  • 资本账户开放需有兼顾风险充足准备
  • 中国资本市场再进化——谈养老金入市
  •  
    2012年3月6日   按日期查找
    9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9版:观点·专栏
    银行高盈利的另一面观察
    中国步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新周期
    在新股上市时
    尝试T+0 交易如何
    咄咄怪事:IPO募资在银行“睡”了12年
    资本账户开放需有兼顾风险充足准备
    中国资本市场再进化——谈养老金入市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资本市场再进化——谈养老金入市
    2012-03-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邱思甥

      中国资本市场再进化

      ——谈养老金入市

      邱思甥

      新股快速扩容压抑了沪深股市,一直是批评市场建设缺憾的主要论点之一。但过去十年新股上市加上再融资总额占整体货币供给比例基本低于1%:最高是2007年的1.69%,而2010、2011年分别只有0.76%、0.38%,这说明新股扩容更多还是影响了对市场的信心,要说因为抽干市场流动性而造成股市下跌,则言过其实。中国资本市场仍属成长阶段, 鼓励企业上市可有效刺激企业创新,个人猜测这也是证监会承诺将进一步改革新股发行审核、定价制度,却从不提降低新股上市速度的主要原因。

      对严厉批评沪深股市重融资、轻投资的股民而言,不能忘记的是,他们自身也是促成这种倾向的力量之一。一个客观事实是,二级市场的价差交易才是大部分股民真正关心的收益来源。因为总想尽可能多地获得这种差价,所以不能不接受高市盈率的新股发行。

      2011年12月13日,上证A股收盘指数回到了2001年6月的水平。近几年几支重量级新股发行的失败,更重重打击了投资者长期持股的信心。事实上,若以上证市值论,2001年市值为4.8万亿,2011年为15万亿,即使扣除掉十年来新股融资的2.46万亿,过去十年的投资回报率也接近2倍。相较于2002年以来平均一年期定存利率2.54%,十年指数远远跑赢了定存。

      去年初双汇瘦肉精事件发生后,公司市值缩水144亿,169支基金卷入其中;年底的重庆啤酒更让资产管理业颜面无光,一时之间市场上对机构法人专业水准的质疑声此起彼伏,但这归根结底还在于A股市场特殊的结构。数据统计显示,目前A股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规模明显偏小,整个市场中自然人交易量占85%左右,而欧美等先进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占有的市值达70%左右。去年,我国公募基金规模缩水至2.1万亿,仅约占市值的10%,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的市值占比目前不到5%。机构法人的资金规模偏小,市场上专业的投资气候尚未形成。在这样的情形下,若养老金委托机构投资入市,则不但能引导长期投资,替代目前投资者短线进出的价差交易观念,也可让换手率进一步降低,增加A股长期投资的魅力。

      美国自1978年开始逐步推行401K计划以来,其养老金的资产规模与股市形成良性循环下的迅猛增长,成为美国1978至2000年长达22年大牛市的有力推手。道指从1980年的2000点升至2000年的11000点,足足涨了5倍,若加计分红再投资,则报酬率远不止于此。对此,各方说法不一,有人说是温和的通胀成功开启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也有人将之归功于前苏联与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后冷战时期带来的和平红利,更有人说是1946年至1964年战后婴儿潮成长后带领美国经济进入了消费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济体的发达带来了资本市场的发达,而发达的资本市场又将进一步支持经济繁荣。

      从这个角度看今天的中国经济,其内涵相较于1980年的美国相去仍甚远。美国1980年整体GDP产出为2.8万亿美元,调整通胀因素后约相当于2011年中国的6万亿美元。但美国1980年人均收入1万美元,而中国目前仅4000美元,实质购买力约为四分之一,中国的经济发展在经济总量或经济结构、收入分配上仍有漫长的挑战。从人口结构看,目前老龄化速度超过预期,中国社会可能未富先老。若民众对未来无信心,目前高达50%的储蓄率可能无法释放,更无法转化成未来的消费动能。不远的20年后,中国经济将告别依赖人口红利所带来的各种利好,投资和出口不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转型将是关注焦点。

      思考如何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应从这个背景出发。如能进一步加强发挥股市的融资功能,支持实业发展,即使经济增速有减缓,在庞大内需做后盾的情况下也可继续保有高速增长前景。对中小型企业而言,股市不但拓宽其融资渠道,让创业者有所回报,更进一步鼓励创新精神;对大型公司来说,拥有持股的机构法人将发挥监督功能,深化产品发展并促进产业升级;对个人而言,养老金入市,亦可让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果实,分享企业获利,藏富于民,缩小贫富分化。

      放眼来看,中国经济增长今年面临内外因素的交相夹击,目前货币供给总量85万亿,相较于货币供给增速,沪深股市高速扩容与再融资的压力影响其实有限,而资金集中在房产及银行理财产品导致流动性分配不均才是隐忧。房地产调控仍将继续,去年火爆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在两次调降存款准备金率后也开始回落,资金回流股市将是大概率事件。因此,此刻若能适时引导养老金入市,培养长期持有、专业投资的观念,将大幅提高中国资本市场再进化的步伐。

      (作者系国际理财规划顾问CFP,证券分析师C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