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要闻
  • 3:两会特别报道·热点聚焦
  • 4:两会特别报道·专题
  • 5:两会特别报道·专题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两会特别报道·上证面对面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刘兴强盘点期货创新:焦煤期货在审批 鸡蛋、铁矿石期货正研究
  • 地方融资平台:不可因噎废食
  • 银行再融资“抽血”不止
    金融界委员为资本市场“抱不平”
  •  
    2012年3月7日   按日期查找
    4版:两会特别报道·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两会特别报道·专题
    刘兴强盘点期货创新:焦煤期货在审批 鸡蛋、铁矿石期货正研究
    地方融资平台:不可因噎废食
    银行再融资“抽血”不止
    金融界委员为资本市场“抱不平”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地方融资平台:不可因噎废食
    2012-03-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王国刚做客上证演播室

      从“香饽饽”变成“烫手山芋”,仅仅一年多时间,地方融资平台经历了一场过山车式的洗礼,几乎沦为不良贷款的代名词。

      庞大债务的背后,究竟是借政府信用寅吃卯粮,从而演绎出的击鼓传花游戏?还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该如何客观评价地方融资平台的金融风险以及其在维护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正面作用?

      “上证演播室”邀请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王国刚“号脉”地方融资平台,答疑解惑。

      ⊙记者 卢晓平 ○编辑 艾家静

      

      试想一下,如果把所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刀切”,彻底清理干净,那么,民生问题、城市化问题乃至于就业问题,谁来解决?如何解决?

      对发展地方融资平台,王国刚的态度坚决且积极:选择发展就要承担风险,不可因噎废食。

      一概而论不科学

      无论何时,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看待地方融资平台的“得与失”。

      来自审计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万亿元,未来三年将有超过35%的地方性债务到期。

      今明两年,到期额度分别约为1.8万亿元和1.2万亿元。

      对此,王国刚首先梳理了地方融资平台概念,提出“一概而论不科学”。

      截至目前,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涵盖范围,各部门并没有达成统一。因此,“融资平台在债务数量统计时也因不同测算口径出现了不同结果”。

      再者,眼下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关注过多集中于平台债务数量上,但是在债务的对应方——资产项目方面,则鲜有涉及。“哪些项目应该由融资平台负责,哪些不应该,很多问题至今没有明确。”

      而对地方融资平台发挥的积极作用,审计署在报告中已有明确说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发挥投资、促进经济以及保障民生、推进城市化建设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对促进我国经济的恢复增长确实起了积极作用,也创造了许多优质资产。

      在王国刚看来,如果未来还须容许地方融资平台存在,就不能忽视其积极作用。“地方融资平台的发展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纠正,但不等于完全丢弃,未来应该走一条健康发展之路。”

      偿贷要靠“现金流”说话

      银行是放钱的,项目是砸钱的,对地方融资平台而言,风险从哪儿来?

      从银行的角度出发,王国刚算了笔账:2000年到2011年,银行的负债总规模增加了七、八倍之多。在这个背景下,针对地方融资平台“负债就是风险”的观点俨然成了一个“伪命题”。

      换个角度,就银行整体贷款质量而言,2009年到2011年,银行整体贷款中不良贷款的绝对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了“双降”。就在去年,银行利润甚至创出历史新高。

      种种迹象证明,银行整体贷款质量并没有因为地方平台债务风险而出现严重下滑。

      再说说那些“砸钱”的项目。据王国刚介绍,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项目包括商业性的经营型项目、公共性或公益性项目以及准公益性项目。

      有一些批评的声音认为,公共性或者准公益性项目没有利润,所以很难偿还贷款。“这种说法缺乏常识。”王国刚直言:对任何一个公司来说,偿还贷款都不是“靠利润”而是“现金流”。因此,对公益性和准公益性项目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现金流而不是产生利润。

      结合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不让准公益性或者公益性项目进入地方融资平台是不太现实的。”王国刚指出,目前中国城市化“短板”就在这些项目上,内容涉及医疗、教育、道路建设,等等。

      “不能一方面强调改善民生、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另一方面因为风险而全盘否认这些项目。”王国刚称。

      货币政策放松?可能性不大

      在提及备受市场关注的货币政策时,王国刚表示:“货币政策适度放松,我看今年不大可能。”

      回顾历史,我国从1999年到2007年实行的都是稳健货币政策。2011年预期M2增长16%,实际增长了13.6%。2012年的目标预期是14%,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因此,对于目前出现的预调微调,不能理解为适度放松。

      另外,针对外汇账款进出波动较大的情况,王国刚认为,随着我国资本账户项下逐渐开放,应逐渐习惯这种流动。

      “不管是金融账户下还是资本账户下,人民币可兑换都不可随意进行。”王国刚强调,资本项下的放开永远是有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