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要闻
  • 3:两会特别报道·热点聚焦
  • 4:两会特别报道·专题
  • 5:两会特别报道·专题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两会特别报道·上证面对面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稳定楼价应成中长期国策
  • 建立主权财富养老基金事不宜迟
  • 民间借贷合法化的前提
    是充分放开金融市场
  • 两年来居民收入增幅远低于税收增幅
  • 我们能期待含金量更高的经济增速吗
  • 世行“惯例”被打开一道口子
  •  
    2012年3月7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观点·专栏
    稳定楼价应成中长期国策
    建立主权财富养老基金事不宜迟
    民间借贷合法化的前提
    是充分放开金融市场
    两年来居民收入增幅远低于税收增幅
    我们能期待含金量更高的经济增速吗
    世行“惯例”被打开一道口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我们能期待含金量更高的经济增速吗
    2012-03-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 夫

      ⊙亚 夫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经济增速确定为7.5%。这是近年来少有的低速度,因而引起了财经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为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中,基本保持着9%以上的增速,现在下调为7.5%,是不是力度太大了?会有哪些后遗症?反过来,这样的增速是不是含金量更高?这都是值得研究的。

      这里,首先要理清一个事实,就是每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预定经济增速时都比实际增速要下降1到2个百分点。比如,去年预设目标是8%,实际增速是9.2%,因此实际落差有1.2个百分点。再往以前的年份推究,基本上也有1%以上的落差。这样来估算,今年的7.5%,实际执行下来很可能达到8.5%到9%,甚至超过9%。

      弄清了这一层关系,再来看今年的经济增速,其意义就比较微妙了。

      首先,7.5%的增速与“十二五”规划确定的7%的平均增速更为接近,这么做一方面是顺理成章的事;另一方面在“十二五”开始的第二年,就在国家层面上把经济增速降下来,它的导向意义非常明显。就是要对那些正在换届、想要大干快上的地方政府施加一贴清凉剂。比如,在全国两会之前,各地已先后调低了本地区今年的经济增速。

      其次,调低0.5%的经济增速,也为本届政府在最后一年妥善应对内外部经济发展压力留下了必要空间。内部压力诸如节能减排、通货膨胀、环境与资源矛盾等等,都会因经济增速的适度放慢而有所缓解;外部压力诸如世界经济复苏困难、全球贸易疲弱、欧债危机,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引起的中国出口困难等等,也会因经济增速的放缓而减轻压力。

      再次,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安排,本届政府确定了今年的改革重点,包括财税金融领域、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农村改革、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等等,在许多方面都将有改革的动作。这些事关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的重大改革一旦推出,势必对各利益相关方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适度降低经济增速也为深化改革预留了必要的空间。

      然而,大幅度降低经济增速会不会有后遗症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了30多年。这30年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早已形成了巨大惯性。一旦这辆列车减速,就会造成企业生产窘困、既有产能过剩、居民就业困难,会影响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转移,影响城市化进程,连带引发金融与社会问题。尤其是实际增速如果降到8%以下,那么影响肯定是不小的。

      但好在现在有保障房建设等民生工程的存在,这就托了底。从今年的情况看,由于有保障房以及其他在建与续建工程,投资仍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因此今年的就业形势虽不乐观,但仍有调节余地。而消费需求一旦得到合理引导,还会增加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因此,今年稳增长是有基础的,实际增速肯定会好于预期。

      也就是说,现在的目标虽然设定在7.5%,实际执行下来肯定会超过这个数,或将在8.5%至9%左右。如果在9%甚至更高,那么本届政府在任期内仍然保持了9%以上的年平均增速,仍属于高增长范畴,并与前30年的增速保持了一致。这样的安排,真可谓是精算师的巧思。那么,按照这样的增速来考虑经济效果,又怎样呢?

      很显然,由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加上全球经济复苏形势不明朗,因此对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需求将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没有其他经济体的强劲需求来补充,没有地缘政治和美元因素的干扰,那么大宗商品的需求就会减弱,价格就会下来。这对全球通胀,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有减缓作用的。因此中国经济适度放缓,不仅对中国有利,对世界也有利。

      中国经济能实现平稳减速,对中国企业来说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增加了谈判筹码,增加了谈判的主动性。这对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提高话语权相当有利。同时,也为促进中国企业加速转型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企业利用经济放缓的空间,调整发展战略,寻找新的增长路径。

      因此,综合多方面因素观察,在经济结构大变动的今天,适当降低经济增速是一种以缓为赢的博弈手法。这样的增长含金量高,当然要求也高。

      (作者系本报首席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