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要闻
  • 3:两会特别报道·热点聚焦
  • 4:两会特别报道·专题
  • 5:两会特别报道·专题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前沿
  • 12:公司·价值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调查
  • A8:市场·资金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国际化步伐障碍重重
    在港中资券商遭遇业绩“寒流”
  • RQFII缘何“叫好不叫座”
  • 中资券商出海别想“一口气吃成大胖子” ——专访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会长、国泰君安国际行政总裁阎峰
  •  
    2012年3月9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市场·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市场·调查
    国际化步伐障碍重重
    在港中资券商遭遇业绩“寒流”
    RQFII缘何“叫好不叫座”
    中资券商出海别想“一口气吃成大胖子” ——专访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会长、国泰君安国际行政总裁阎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国际化步伐障碍重重
    在港中资券商遭遇业绩“寒流”
    2012-03-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时娜 ○编辑 毛明江

      ■中资证券机构以香港特区为“桥头堡”开展国际化运营已走过20个年头。这20年里,中资券商的整体实力得到很大提升。但是,也有一些券商至今仍未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有的甚至处于连续亏损之中。陆续公布的香港中资券商2011年的业绩“寒风”劲吹。

      ■券商出海本在开展国际化运营扬帆远航。但业务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服务与有吸引力的产品,使得一些后进入的中资券商在国际舞台上迟迟站不稳脚跟。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赴香港特区设立分支机构的中资券商已急速扩容至50家。RQFII发行遇冷及赚钱不容易的现实,已经开始让券商蜂拥香港淘金的热潮降温。

      ■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资本市场上,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并闯出一片自己的天空呢?在港的中资券商到了静下心来,探索适合自己的国际化之路的时候了。

      中资券商在港过半亏损

      去年,全球金融市场阴云惨淡,股票市值缩水、成交萎缩、IPO融资锐减。全球金融机构均受到打击,香港的中资券商也没能幸免。据了解,去年中资券商在香港设立的分支机构,亏损的超过一半。

      本报记者香港调研发现,去年20家内地证券公司的香港业务实现盈利的可能仅有国泰君安国际、海通国际、申银万国(香港)、招商(香港)等几家较早进入者。近几年新进的中资券商去年大部分都出现可亏损。其中,有的券商已经是连续两年或三年亏损,有的则是过去几年的持续盈利记录被打断,转为亏损。

      而我国内地15家基金公司和6家期货公司的香港分公司,也因设立时间不长,业务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基本都还没有进入盈利周期。主攻投行业务的9家银行系券商,去年的盈利也普遍出现倒退,部分新进的也出现亏损。

      这显然出乎很多中资机构的意料。两三年前,一些刚到香港或准备去香港设立分支机构的中资证券机构一度以为,那里遍地黄金。

      “香港并非遍地黄金,要想在这个完全市场化、国际化的地方赚钱,要花比在内地更多的心思。”在香港“沉浮”两年后,国信(香港)经纪公司总裁李泉如是说。

      

      内因与外因夹击

      国泰君安国际行政总裁阎峰告诉记者,去年全球经济不稳,欧美债务危机阴影还笼罩全球金融市场,香港难免受到冲击,恒生指数去年全年下跌了20%,港股IPO融资额萎缩了逾四成。虽然期间港股交易时间较之前延长了一个小时,但成交量并未见放大。

      市场的低迷使得香港中资券商去年的经纪业务、投行业务等主要业务板块受到很大影响。

      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成本太高,香港的写字楼租金在全球都是排名靠前的。为了快速建立团队,新进香港的券商往往还需要“高薪挖角”。此外,券商们还要投入大量资金购置网上交易设备,因为他们的很多客户来自内地。

      阎峰表示,证券公司运营其实也讲究“规模效应”,如果业务量太少,收入很难抵消支出。大部分出现亏损的中资券商成立年限都不长,还处于投入建设阶段,各项业务均刚起步,业绩更容易受到市场低迷的影响。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部分香港中资券商的投资业务(自营)占比较大。如果遇到市场不好,很容易导致大幅亏损,拖累业绩表现。国泰君安国际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香港时,也曾以投资为主业,并一度因投资失利而资不抵。后来公司调整了定位,大幅降低了投资业务比重,才走上稳健发展的轨道。

      

      业务同质化严重

      事实上,虽然绝大多数中资券商已取得香港证监会的全业务牌照,但很多中资券商依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后进入香港的大部分中资券商在业务开拓上,缺乏自己的特色,同质化严重。

      由于经纪业务门槛较低,最近几年内地证券公司挺进香港普遍是用“经纪业务开道”,而且开发客户的重心放在内地。先从内地A股客户中挖掘潜在的港股投资者。为了弥补香港缺乏网点或网点少的不足,中资券商们普遍选择了建立网上交易平台。研究服务上,则普遍放在熟悉的中资股上。

      银行系券商则普遍选择主攻投行业务,依托内地母公司强大的客户优势,大力发掘有上市需求的内地企业,为其提供上市融资及配售服务。

      这两种进入策略本来无可厚非,但随着这样做的中资券商越来越多,不仅业绩增长难以为继,“佣金战”也随之而来。目前,券商对于内地客户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状态,出现了每笔交易划一征收“4.99港元”以及“888港元”包月等超低佣金套餐。

      此外,业务体系不健全、过度依赖某一项业务也容易导致很多香港中资券商的风险抵抗力差。由于去年港股成交低迷,香港中资券商的经纪业务收入全线出现倒退。而经纪业务是大部分中资券商香港子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很多券商因此出现亏损。

      与此同时,去年企业到香港IPO招股集资的资金总额同比大幅缩水43%,投行的承销费用也随之锐减。那些从事单一投行业务的中资券商香港子公司盈利也大受影响。

      

      差异化与多元化路径之争

      值得注意的是,在“后来者”为站不稳脚跟而烦恼的同时,较早进入香港的中资券商似乎已经沿着各自的发展模式,闯出了一片天空。

      它们的国际化路径主要有两条:差异化经营与多元化发展。

      中金(香港)、中信国际以及大部分银行系券商在香港主攻投行业务,较少涉及经纪业务,走的就是差异化经营之路;而以中银国际、国泰君安国际为代表的多元化发展派,则试图在证券交易业务、孖展业务(融资)、投行业务和资产管理等业务方面齐头并进全面发展。海通国际、招商证券(香港)、申银万国(香港)等也在朝此方向发展。

      目前,两种发展途径的代表在香港均已占领了一席之地。

      统计数据显示,共有6家中资券商进入2011年香港新股承销及配售市场排名前20位,其中中金(香港)排名第七,过去一年参与了12个项目的承销及配售工作,占据了香港4.6%的市场份额;中银国际排名第九,去年参与了13个项目的承销及配售,占据了香港3.5%的市场份额;此外,建银国际、交银国际、中信证券分别排名十四、十五、十六名,工银国际排第二十名,他们的市场占有率在1.3%至2.2%不等。

      而多元化发展派代表国泰君安国际日前发布的2011年业绩报告也显示,多元化发展使国泰君安国际在市场低迷时,依然保持了不错的增长势头。年报显示,2011年,国泰君安国际的经纪业务倒退了13.8%,资产管理业务倒退了47.7%,投资业务收入同比减少了26.7%,但由于投行业务逆势增长了8.1%,孖展(融资融券)业务增长了111.8%,去年公司营业额仍同比增加了逾7%。

      

      综合性全业务模式优势明显

      “综合性的券商会走得更快。”中银国际执行副总裁谢涌海说。中银国际是目前香港实力最雄厚的中资券商。

      除了控股排名靠前的资产管理公司中银保诚,中银国际的日均股票交易额在香港排名前五名,在投行业务、人民币发债业务等方面也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此外,中银国际还是仅有的两家中资窝轮(即权证)发行商之一,去年成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清算会员后,更成为做国际商品期货的第一家中资券商。

      “多元化平衡发展和差异化经营都很重要,关键看处于什么阶段”。国泰君安国际行政总裁阎峰表示。他认为,在刚进入一个市场时,可以先根据母公司的优势,选择一项业务作为突破口。但是,长远来看,要想成为国际性大行,还是需要多元化全面发展。

      阎峰指出,业务体系的健全对于券商保持稳健发展至关重要。世界上成熟稳健的证券公司的业务构成一般经纪业务占30%左右,孖展业务占30%,投行业务占20%,资产管理占10%,投资等其他业务占10%。未来公司计划进一步降低对经纪业务的依赖,同时拓展资产管理等业务,使得业务构成更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