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要闻
  • 3:两会特别报道·热点聚焦
  • 4:两会特别报道·专题
  • 5:两会特别报道·专题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前沿
  • 12:公司·价值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调查
  • A8:市场·资金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国际化步伐障碍重重
    在港中资券商遭遇业绩“寒流”
  • RQFII缘何“叫好不叫座”
  • 中资券商出海别想“一口气吃成大胖子” ——专访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会长、国泰君安国际行政总裁阎峰
  •  
    2012年3月9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市场·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市场·调查
    国际化步伐障碍重重
    在港中资券商遭遇业绩“寒流”
    RQFII缘何“叫好不叫座”
    中资券商出海别想“一口气吃成大胖子” ——专访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会长、国泰君安国际行政总裁阎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RQFII缘何“叫好不叫座”
    2012-03-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时娜 ○编辑 毛明江

      

      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QFII)产品并没有受到市场热捧。中资基金公司及证券公司为海外投资者管理资产,旅程才刚起航就面临考验。

      首次认购期满的15只RQFII基金,只有嘉实国际、华夏、易方达三家宣布额度大致用完,其余均有剩余,部分基金被迫延长认购期。市场人士甚至估计,200亿元人民币的RQFII额度开卖至今,或许只卖出半数。

      而就在RQFII发行商抱怨“渠道拥堵”的同时,汇丰旗下的人民币债券基金也于2月下旬加入了零售阵营。该基金于去年1月份就已推出,主要投资离岸人民币债券及人民币存款证,截至1月底规模已达32亿人民币。该基金此前仅通过私人配售形式发售给机构,后鉴于“时机成熟”推向零售客户。

      无论是从收益率还是灵活性角度来看,RQFII基金都可以称得上,是当前海外最值得买的人民币投资产品。但是,RQFII公开发售却遭到冷遇,甚至卖不过投资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基金,让人感觉匪夷所思。

      事实上,海外投资者对于用人民币投资内地债市及股市,兴趣是非常大的。

      近年来,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快速增长,截至去年底存款总额已接近6000亿元,大量的人民币资金缺乏有效的投资出路,在RQFII出台以前,离岸人民币的投资渠道只有各金融机构推出的各种定息理财产品、保单、存款证、“点心债”及离岸人民币债券基金。

      由于离岸人民币存款利率低于内地的存款利率,“点心债”产品的种类及年期比较有限,平均债券收益率也低于内地。香港金融机构推出的人民币投资产品普遍收益率都不高。这使得香港投资者对离岸人民币回流内地投资充满期待。

      去年底出台的RQFII试点方案让他们如愿以偿。由中资资产管理公司及中资券商发行的这批RQFII基金,可投资的产品包括在岸人民币债券(资产配置比率为80-100%之间)及股票(配置上限为20%),打开了海外的个人及机构投资者投资内地债市股市的通道。而且RQFII基金以人民币为投资货币,可提供每天交易,相对于其他人民定息币产品,RQFII也具有更强的流通性。

      但是,为什么RQFII基金“叫好却不叫座”呢?其实,到香港各大银行网点转一圈,也许就能看出些端倪。

      同一个架子上,放着十几份RQFII的宣传小册子,逐一翻开,发现它们的内容大同小异,无从选择。连银行销售人员自己都不知道推荐那个好,只好说它们其实“都差不多”。再仔细看看销售文件,发现散户小注认购的最高认购费率竟高达5%,加上1%左右的管理费,如果基金收益率不能超过6%,似乎只有亏钱的份。

      再采访几位投资者就会进一步发现,除了渠道拥堵、产品同质化、认购费率过高等影响投资者认购情绪外,产品单一、对发行人不熟悉,则是让投资者止步的更深层次原因。

      虽然都想投资内地,但不同类型的投资者需求并不一致。即使同为机构投资者,风险偏好也有差异,对产品投资方向、收益率要求也不尽相同。当前RQFII们虽然一下子向市场上推出了近20只RQFII基金,但由于同质化严重,相当于只增加了一种产品,大部分投资者的需求仍未得到满足。

      投资者宁愿选收益率相对偏低的汇丰旗下人民币债券基金,则从侧面反映了中资机构在海外的品牌建设还有待加强。

      对于很多香港投资者而言,此次发行RQFII基金的中资机构普遍都是新面孔,投资者从来没买过他们的产品,也不知道其过往业绩,怎么敢轻易把钱交给他们管理呢?而汇丰则是香港的百年老店,其提供的服务渗透港人平时生活的方方面面,把钱交给其管理,投资者放心。

      近期RQFII的发行称得上是中资证券机构在海外的一次集中练兵。在吸引海外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中资机构海外资产管理业务的同时,也暴露出这个队伍的很多问题。

      知耻而后勇,相信有了RQFII这个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平台,中资证券机构海外资产管理业务这块短板,会很快迎头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