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要闻
  • 3:两会特别报道·热点聚焦
  • 4:两会特别报道·区域点睛
  • 5:两会特别报道·区域点睛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前沿
  • 12:创业板·中小板
  • 13:专版
  • 15:专版
  • 16:专版
  • 19:专版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壮大了的中国怎么做强
  •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宏大复杂的工程
  • 目标管理:让经济增长更富弹性
  • 去年中国环境污染损失或超2万亿
  • 重塑消费者概念,为金融发展预留立法空间
  • 固本培元 楼市再造
  •  
    2012年3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观点·专栏
    壮大了的中国怎么做强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宏大复杂的工程
    目标管理:让经济增长更富弹性
    去年中国环境污染损失或超2万亿
    重塑消费者概念,为金融发展预留立法空间
    固本培元 楼市再造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固本培元 楼市再造
    2012-03-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章剑锋

      章剑锋

      楼市改造,不纯粹只是经济问题,同时也包含了一道略富哲学意味的命题,即为什么要发展市场?又该怎样发展?简概而言,这涉及发展价值观的评价与塑造。此一层面工作,乃全部改造之重中之重,处理得当与否,取决于我们能否把眼光放得长远。利益关联主体(例如开发商们),更宜明白此中至理,谁尽快开悟,便抓住了机会,先一步脱胎换骨。

      发展之为发展,在人而不在物。故归宗于民生,应是一切事业的根本。脱离此点,误将片面无基础的追求市场效率与速度当作目标,自是南辕北辙。看数据,即便在去年那样低迷的形势下,卖地收入所得仍有3万多亿之巨,不能不说在名义的市场效率上我们走得过远了。而这样一种发展,实则表里两面,就算一时得到的,也不一定长久,就像一笔拆东补西的账目,终有一天要我们连本带利都补缴出去的。综观人类历史,没有靠炒一炒房地产就可以把经济发展上去、把市场建设好的事例。

      楼市调控,就是要更改很多一度被视作理所应当的却又明显干扰经济发展的观点,眼下调控已触及了实质层面,反弹情绪便尤其厉害。不是已有人创造性地搬出联合国人权宣言来反证当前保障政策的过头了么?某些经济学者也在一旁摇旗助势,说什么这样的严厉调控岂不妨碍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不鼓励大家创造财富云云。此种反应实可料到,一方面它既表明调控已大有收效,一方面亦反映原有观念仍保留着强大惯性,一部分人只习惯局限在狭隘格局里看待问题。这里就有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激烈碰撞:我们的发展,究竟是要竭泽而渔诛求净尽,还是应固本培元细水长流?不同的决定,指导着不同的行为与逻辑,搞反了方向,恐要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指责调控将引发社会创造力倒退的观点,犹如从前批评最低工资和劳动合同法的人一样,乃是站在了现实的对立面。今天来看,最低工资和劳动合同法养懒人的偏见已不攻自破,那么多地方在闹用工荒,若人人安于现状,何来出大价钱也找不到工人的奇怪现象?可记得房价居高不下之时,开发商常说政府没有搞好保障,如今形势一步步在改变,保障房建设比例大增,却又说政府保障过度。如此反复无常,不足以说明此类言论持有双重标准吗?

      楼市调结构、大力建设保障房,乃厚培国本之策。一个社会若得不到最大的保障面覆盖与权益维护,我们很难想象每一社会主体有多少动力去发动生产力为增进社会财富奋身拼取。个人有动力,则市场有动力,个人有希望,则社会有希望。这一层意思,再浅显不过。宏观调控,无非是要将这一组关系尽悉激发。

      可以看到,摆在我们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任由大家放开手脚炒买,等待泡沫破灭;要么主动把价格降下来,把结构调到位。究竟哪一条路可接受,不是已经非常清楚了吗?

      说到底,抱怨楼市调控的人,是接受不了短期和现期的利益损失,而无意真切地从整个国家的处境来思考问题,或将自身利益纳入整个大局当中来统一探究。

      市场经济承认私利,但更主要的地方在其能于运作过程中达成私利与公利的相协互促,也可以这么说,市场经济并非有私无公。楼市炒买风炽热,说明私利的成分被过度放大,这样的市场是不会有救的,因为就连利益关联主体起码的一点反思能力都被因为这种不正常力量所遮薮或夺走,又如何要求他们从小我与大我的结合处冷静着眼设想?眼中但有一利字,则其他所有观念为之让路,此可概括开发商一个群体的大致面貌。可是实在地说,通过无度追逐把经济和社会都搞垮了,看不出这对他们能有什么好处。

      市场无出路,多数人无出路,则企业不可能有前途。我们改造楼市,市场参与主体随此进程也须自觉求提高,主动改变那种有境界、上层次的参与个体寥寥无几的现状。唯有认识到此次市场的改造,更多是求发展方式转变,而这又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长远利益有利,或有可能达成这样一点共识。因是利多,所以我们的工作才不辞繁琐而从头开始做起。而开发商站出来唱反调,是因为他们看不到这调控对于他们有何益处。然而往深处看,这对开发商确实也是一次大好的机会。试想一想,宏观调控整肃了市场环境与秩序,排斥了炒资不必要的干扰,重新修复了价格杠杆,由此创造出不少实际需求,难道不是开发商一次难有的做好、做大、做强的契机?

      虽说在市场改造过程中的困迫在所难免,却也是对能力与实力的全面考验,成功过关的,留下来的,得到了锻造提升的,必然都是赢家,都是综合素质过硬的市场参与主体。对调控满怀抗拒,满腹怨言,只能说明这样的企业太虚弱,经受不住实践的摔打。本身即靠投机取巧蒙混立足,最终接受不了检验。在本次调控中出局的那些主体,大致不出此类。这样的企业,淘汰得愈多愈好。这样失序的市场,迟早要出大乱子,欠缺的恰是一次否定。

      此时,有底气、大视野的企业,能挺身而立勇于担当,则是市场之福,经济之幸。

      (作者系房地产事务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