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如幻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楼,迎面如雨似的狂风沙,焦裂的大地。向天空伸长着手臂呼唤嘶叫的仙人掌,千万年前枯干了的河床,黑色的山峦,深蓝到冻住了的长空,满布乱石的荒野……”这是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对西非大陆的描写。
如今,这片土地对中国人散发出新的诱惑气息。截至3月13日,国际原油价格再度涨至107美元的高位。中东伊朗叙利亚局势动荡不安,国际投行的幕后推手再度闪现,扼住中国咽喉的石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流淌着滚滚“黑金”的西非成为了中国能源架构中的重要议题。
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非洲石油巨擘——非洲石油公司董事长弗兰克·体密斯(Frank Timis),就原油价格走势、中国石油安全、中非能源合作、石油金融创新等话题进行了全方位的交谈。
这家坐拥西非巨额原油资源的公司,也通过本报向中国企业发出了“进军非洲”的邀请。
⊙记者 叶苗 ○编辑 毛明江
上涨 全球油价易涨难跌
在国际能源的大版图中,石油供应无疑是最为敏感的一环。它的“不确定性”被国际投机集团充分金融化,并进行大肆炒作谋求暴利。不幸的是,对于石油的需求方来说,短期使用其他能源替代石油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只能吞下石油价格升高的恶果。
刚刚过去的2011年就是这一幕的真实写照。在上半年爆发的利比亚内战刺激着全球原油市场的神经,而在10月份叙利亚和伊朗紧张局势促使国际原油价格再度上扬。在美国决定对伊朗发起新一轮制裁后,国际原油价格开始一路震荡上行。自2009年年初至今,国际原油价格涨幅已超过150%。
作为商品市场的“大龙头”,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走势将如何发展,身在全球石油战场一线的非洲石油公司董事长弗兰克最有发言权。他表示,2012年的原油价格仍然将维持高位震荡的走势。全年都将以上扬为主基调。
短期看,答案是上涨。
“从短期来看,虽然二月中旬欧盟就希腊最新援助计划达成了一致,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不久的将来希腊将重新陷入困局,因此欧债危机的阴云起码在短期之内不会散去。加之围绕伊朗核问题的紧张情绪不断升级,伊朗发生供应中断的可能性很大。”弗兰克表示,借鉴2010年利比亚战争导致供给中断后引起的油价大涨,国际油价走势依旧处于巨大的不确定性中,上涨趋势将不会变化,短期内将维持在每桶100美元的水平。
中期看,答案是上涨。
中期的原油走势会如何呢?弗兰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估算,伊朗目前石油日产量仅略低于350万桶(最高时接近日产420万桶),其中250万桶用于出口。全球在供给中断情况下,能立即投入使用的闲置石油产能大约为250万桶/天,几乎正好等于伊朗的出口量。简而言之,如果失去伊朗的石油供应,全球一年内将不能提供增量产能来弥补缺口,可谓是“手中无油,心中必慌”。
“2012年可能是受到两种方向相反的力量(即经济状况恶化和地缘政治风险升高)互相牵扯的一年,进一步加剧了原油市场的失衡。”弗兰克说,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预计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增长会保持在7%至9%的水平。所以2012年全球对石油的需求将不会有所减少。供求紧平衡的格局对石油价格形成了实质性的支撑。因此预计2012年石油价格以上扬为主要趋势。
长期看,答案是上涨。
页岩气?太阳能?从未来10至20年的眼光来看原油价格,会不会受到这些可替代能源的影响而走低?弗兰克也给予了否定的回答。
首先,页岩气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前景虽然让人兴奋,但是开发技术的不确定性及各国扶持政策的多变性却令人担忧。
其次,国际一体化的进程和新兴市场的崛起进一步加剧了对石油的需求,成为石油价格坚挺的重要支撑因素。
再次,石油巨头们通过对全球石油资源的逐步控制,在其国内形成了举足轻重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这些“既得利益者”在某种程度上上影响了其他能源供应模式的发展趋势。
中国困局 石油供应高度依赖中东
真正在中东被扼住咽喉的,不是美国,而是中国。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说明了这个事实:
通过压低国内消费、开发国内非常规油气,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从十几年前的70-80%,下降到50%以下,尤其是对中东石油的依存度,已经从2003年的28%,下降到目前的15%。与之相反,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目前已经超过55%,成为了全球“最缺油”的国家。从进口来源看,中国的海外石油主要来自中东,进口份额达到了51%,排名第二的非洲仅有24%。
更为严重的是,伊朗石油占到了中国进口量的11%左右。可以预料的是,作为中东紧张局势导火索之一的伊朗,一旦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将直接对中国石油供应保障提出巨大挑战。
“石油处于经济产业链的顶端,油价波动也会直接或间接传导到物价上,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经济政策的实施变得困难重重。”弗兰克对记者说。
从经济和历史规律来看,对能源消费大国而言,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很难由国内的经济政策所抵消,大部分只能被动承受,严重影响一个国家的安全。
数据显示,石油消费占世界各国全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达到40%以上。如果减少了或失去了石油供应,与石油能源消费有关的各种经济社会生活以及政治、军事活动都会受到很大冲击而造成巨大混乱和动荡。如果减少了或失去了石油供应,涵盖了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领域就会受到严重冲突甚至造成极大的混乱和动荡,从而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
而中国因为高度集中的进口结构,给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蒙上了一层阴影。如何破局,摆在了能源决策者的面前。为此,弗兰克提供了如下的建议:
第一、大力寻找国外油气资源,积极参与油田的早期开发,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更多的国外的油气资源,保障国内以较低的价格取得稳定的石油供应。非洲石油对于中国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第二、大力收购各类石油及页岩气股权项目,以增强在全球资源的控制力度。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鼓励的战略,能够有效保证中国的原油供应,减少受石油现货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第三、大力开发非常规油,现在剩余的非常规油资源比常规油大得多,未来开采前景可观。加大相关科研技术投入,积极与国际先进的非常规油资源公司合作。
最后、大力开展国际合作,降低中国作为单一投资主体的风险。与国际著名的石油公司合作开发油田能够将竞争关系变为合作关系,取得双赢的结果。
到非洲去 寻找新的战略定位
非洲,在很多中国人眼里还非常陌生,贫瘠、战乱、疾病等“刻板印象”让它显得非常遥远。这里又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尤其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已经不容人们再忽视这片大陆了。
据介绍,未来十年,随着墨西哥湾,北海地区石油以及其他现有发展较成熟的石油基地产量的不断下降,会越来越凸显出非洲在生产和储备的重要性。相对于全球其他主要石油基地,西非地区的油气资源拥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比如几内亚湾周边的西非国家近年来稳定的政治环境、大规模的探明储量、高品位的原油、低廉的生产成本、有吸引力的国家财政政策和税收环境等。
虽然在很多人的观念中,非洲人民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但是在石油开发的争夺战中,中国人却是毫无疑问的“迟到者”。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打压遏制下,中国拥有的项目和勘探权都很稀少。”熟谙当地情况的弗兰克对记者说,中非石油合作的难度比国人们想象的还要巨大。
目前的现状是,经营非洲多年的西方国家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勘探开发技术及管理经验、传统的政治影响,在非洲石油资源开发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石油公司在非洲石油区块权益方面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非洲产油国始终同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保持着传统合作关系,中国公司目前还主要局限在服务项目,拥有石油区块投资权益的项目很少,甚至还很难拿到区块勘探权。
“中国甚至落后于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巴西等国。”弗兰克说。中非石油合作的主要特点是“四多四少”:贸易合作多,投资合作少;通过国际原油市场间接购买比较多,通过权益分成或者长期合约购买少;服务项目多,石油区块权益项目少;与中小产油国合作多,与产油大国合作少。
然而,次贷危机为中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中国企业的深厚资金实力和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先能力备受非洲国家关注。南非标准银行的一份统计报告指出,如今非洲基础设施建设2/3的资金来自中国。“这些作为大大提升了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和亲近感,为中国与非洲建立长期的能源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进军非洲投资,也有审批难的问题。”弗兰克说,中国企业在非洲进行投资或企业合作时,最初遇到的障碍是中国国内较复杂的政府审批程序。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应对当地的国情和面临的国际形势充分了解,慎重筛选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共同面对复杂的竞争环境。
弗兰克掌舵的非洲石油公司目前拥有共计33489平方公里的多个近海油气区块的勘探和开发许可,是在西非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最大面积勘探特许权的石油公司之一,目前已经勘探出了大量的石油。
与其他西方公司的排斥不同,他希望通过本报向中国企业伸出橄榄枝:“我们希望中国企业深度参与西非近海石油资源开发,我们将会与中国企业分享西非6国的大量潜在石油资源,保障中国企业在西非项目投产后获得的石油供给。”
“中国国企应更快的进行决策,以免错过最佳投资时机。”他说。
原油期货 谋取全球油价话语权
今年期货市场上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在母腹中躁动的原油期货,这既是中国商品期货市场上最后一个登台的大型品种,也是中国在石油金融上谋取话语权的开始,带有强烈的战略层面考量色彩。
据业内人士透露,原本按照4-5年规划的原油期货,已在最高层的关照下,可能在年内就会推出。那么,在国际人士看来,这一金融创新之举意义何在?
“目前,中国已经是第二大原油消费和进口国,由于中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过高,并且在国际原油市场上没有任何定价权,国际油价的走势波动对中国石油供应都会产生直接影响。”弗兰克说,原油期货的推出不仅可帮助中国在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争夺话语权,同时可完善国家能源安全体系。如果中国的原油期货推出,有希望成为在亚太地区的油价定价中心。
然而,一个成熟和规范的市场经济体系是原油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基础,所以中国能否成为新的定价中心,关键在于中国是否已经具备完善的金融和市场系统。对于这一点,国内外人士均认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对于原油期货的一个最主要争论集中在其合约设计上,采用何种货币结算成为了业界热议的焦点,市场人士都希望中国能成为全球原油期货定价机制的补充。但在合约的设计上,仍然取决于中国金融体系的开放程度以及外汇管制。
“我希望期货合约在产品品种上可以丰富一些,以吸引全球投资者的注意。因中国金融体系尚未完全开放,在结算货币方面如果以人民币结算,会制约原油期货的竞争力及未来发展。同时,例如在合约的交割期限、持仓比例的设置上,应该更加趋于国际主流的原油期货合约。”弗兰克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