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财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公司纵深
  • 9:专版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产业纵深
  • 12:两会特别报道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调查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 T7:钱沿周刊
  • T8:钱沿周刊
  • 银行篇:投资并非“保险箱” 明辨细节避亏损
  • 保险篇:认清险种 按需购买是关键
  •  
    2012年3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T7版:钱沿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 T7版:钱沿周刊
    银行篇:投资并非“保险箱” 明辨细节避亏损
    保险篇:认清险种 按需购买是关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银行篇:投资并非“保险箱” 明辨细节避亏损
    2012-03-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金苹苹

      ⊙记者 金苹苹

      

      各类投资陷阱,似乎与金融理财产品一直相生相伴。在金融消费领域,虽然有不少投资品种令投资者获得了满意的收益或服务,也有不少投资产品让投资者从此陷入亏损“黑洞”或者由此踏上了维权的漫漫长路。

      面对部分犹如“天书”般的产品说明书,银行的各项霸王条款以及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不当销售行为……金融投资者,是时候为自己维权,保护自己的钱袋子了。

      投资支招一:先要明辨细节

      眼下的投资理财市场上,银行理财产品是投资者资产配置篮子中的“鸡蛋”之一。但是这枚“鸡蛋”自诞生之日起,却一直让人欢喜让人忧。几年前,不论是中外资银行,它们发行的理财产品一度负面消息频频传出:诸如产品实际收益不符合之前的描述、甚至亏损;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及时,销售过程中存在不当销售甚至欺骗行为;产品设计结构有缺陷,造成投资者巨亏等……

      近几年来,随着监管层的整治力度日渐加强,与以往相比,银行理财产品在销售和设计环节中都相对规范。但是,仍有一些值得投资者注意的“陷阱”,需要在投资前凭借一些细节辨别。

      周女士之前买了某国有银行专门针对VIP客户发售的理财产品,“购买的时候,银行理财顾问一个劲说这是保本产品。到最后拿到产品购买合同,才发现里面写的条款注明了是‘非保本’产品。虽然产品到期时银行还是兑付了之前的预期收益,但投资过程中还是蛮担心的。”

      银行理财专家提醒投资者,目前银行产品分保证收益和本金的、保本但不保收益的和不保证本金三类。因此不是所有产品都保证收益率的,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产品也不是“保险箱”,不能简单等同于定期存款。不保本的产品实现预期收益率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当然,银行一般在设计产品时会考虑市场预期走势,尽量做到能满足达到预期收益。但市场走势变化无常,投资者就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来博取较高的收益。因此投资者在投资前,一定要仔细研读产品说明书,以其中的产品类型说明来确定该产品的性质,切不可轻易听信理财顾问的一面之词,被所谓的预期高收益所诱惑,结果购买了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的理财产品。

      还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目前银行在售的一些理财产品,也并非是银行自身开发的,银行有时候扮演了一个产品承销中介的角色。因此这类产品的投资风险相对而言也较银行自身开发的产品要高,也非常考验投资者的判断能力。因此,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对于产品的保本条款、风险评级、投资方向等一定要有所了解。一般而言,投资者最好投资那些自己熟悉的领域,比如稳健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基本的银行理财品种——投资方向为债券类和货币类品种的产品;而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若想博取较高收益,那么也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标的。目前的银行理财产品中,所涉及的标的多为利率、汇率、股票、基金、指数、商品等品种。一般来说,此类产品在设计时都隐含了市场趋势观点,即对挂钩资产标的看涨、看跌或看平。这是投资结构性理财产品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其风险所在。在投资前,投资者应该尽量选择自己熟悉或者了解的资产标的进行投资,尽量避免盲目跟风。

      投资支招二:多留心“霸王条款”

      尽管银行的乱收费现象已经引发众怒,相关监管部门也拟下重拳治理。但是在日常金融消费中,银行的一些“霸王条款”,仍令消费者有理无处诉。业内人士提醒,面对众多由银行“说了算”的条款,金融消费者还得多留个心眼,

      结合中消协最新发布的统计,2011年消费者投诉最多的银行服务问题中,信用卡办卡容易销卡难、收费名目繁多;普通客户窗口排长队、理财和VIP客户窗口长时间闲置;以及银行单方面为消费者定制服务项目、未履行告知义务、乱收费位列前三。再结合此前的消费者投诉,银行出现假钞、数额不足,离柜离机概不负责;章程随便改,变更合同不经当事人同意,甚至不告知;网络银行发生错误致客户损失,银行概不负责等情况,也一直是大众颇为不满的问题。

      面对庞大的金融机构,普通消费者实难有实力抗衡,维权之路也颇为艰辛。因此,发生纠纷后,普通的金融消费者一般都难以向实力强大的金融机构进行维权。

      故而在金融消费时,个人首先需要多留个心眼,针对一些需要收费的“霸王条款”,应该事先了解清楚,能通过其他服务渠道的尽量规避。对于有些条款,则通过一些事先的措施加以避免,针对投诉问题最多的信用卡服务更是如此。例如,大部分银行仍在实行的信用卡还款不及时而进行的全额罚息,在业内人士看来属于“行业惯例”。因此对于消费者而言,平时尽量在信用卡最后还款日到来之前设置提醒,避免因为一时繁忙而忘记还款带来的全额罚息的利息损失。消费者也可以提前在还款日前拨打客服电话,让银行给予一两天的还款缓冲期,以此来避免全额罚息。此外,消费者在办理信用卡之前,也应对该银行的卡片售后服务有大概了解,这样也就更能避免发生挂失后损失还需自己承担的困境。

      至于在银行可能取到假钞,业内人士则建议,消费者前往各银行网点取款时,尤其是去ATM柜员机取款,最好当场仔细核对真伪。如果发现有疑问的人民币,切勿离开柜台或者ATM机。尤其是在ATM机取款的,消费者应该对着自动柜员机上方的摄像头出示所取钞票的编号,同时拨打银行的客服热线反映情况,请银行工作人员及时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