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公司·价值
  • 12:广告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
    有限公司第六届董事会关于
    二○一二年度第六次会议决议公告
  •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年度报告摘要
  •  
    2012年3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B42版:信息披露 上一版  下一版
     
     
     
       | B42版:信息披露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
    有限公司第六届董事会关于
    二○一二年度第六次会议决议公告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年度报告摘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年度报告摘要
    2012-03-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证券代码:000039 证券简称:中集集团 公告编号:CIMC 2012-011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年度报告摘要

    §1 重要提示

    1.1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本报告所载资料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个别及连带责任。

    本年度报告摘要摘自年度报告全文,报告全文同时刊载于巨潮资讯网(www.cninfo.com.cn) 。投资者欲了解详细内容,应当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1.2 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已经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被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1.3 公司负责人李建红、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麦伯良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金建隆声明:保证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

    §2 公司基本情况

    2.1 基本情况简介

    2.2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3 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摘要

    3.1 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千元

    3.2 主要财务指标

    单位:元

    3.3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 适用 □ 不适用

    单位:千元

    §4 股东持股情况和控制框图

    4.1 前10名股东、前10名无限售条件股东持股情况表

    单位:股

    4.2 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的方框图

    §5 董事会报告

    5.1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概要

    一、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环境变化及影响

    经历了2010年的恢复性增长之后,2011年全球经济继续受到经济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持续影响,发达国家特别是欧元区需求出现下降,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受到拖累。在实行紧缩性经济政策情况下,2011年尤其是下半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出口增速均出现回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受贸易增速下滑、运力过剩两大因素影响,全球航运市场也在2011年下半年重陷低迷。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及集装箱市场需求增幅较去年进一步降低。

    面对复杂多变经营环境,本集团采取灵活有效经营策略和措施,在各个业务板块的共同努力下,本公司2011年年度业绩再创历史新高。同时,本集团继续推进战略升级行动,进一步推动了经营管理升级和组织变革,本公司及各业务板块的能力平台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2011年全球集装箱市场波动较大,集装箱业务板块管理层审时度势,调整战略,再造优势,占据战略先机,同时提升板块核心能力,销售收入、净利润均实现了新的突破;道路运输车辆中国市场需求增长趋弱,海外市场局部复苏,车辆业务板块执行既定的经营方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经营管理变革和结构调整,最终达成全年经营目标;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业务板块准确预见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把握有利时机,及时提升产品产能,实施积极的销售策划和“领先一步”的产品研发策略,富有成效地拓展了海外市场,巩固并强化了冠军产品的市场地位,销售收入与经营利润均实现超预期大幅增长;2011年海洋工程业务重点推进了原有订单的建造、交付进度,并调整了管理体系,改善和提升了基础管理水平,同时大力拓展新的市场订单。海工业务板块已逐步走上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

    冷链物流产业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潜力和空间的新兴产业。目前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比较落后,国家开始重视并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本集团在冷链装备方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本集团将在多式联运冷藏箱、冷藏车、相关冷机等具有基础和优势的环节整合资源,寻求协调发展。

    集装箱行业:2011年全年集装箱市场需求仍保持价升量增的态势,但呈现先高后低的特点。2011年全球集装箱产量超过320万TEU,其中干箱产量超过270万TEU,同比增长近10%;冷藏集装箱产量约为15万TEU,特种集装箱产量约为9万TEU,同比均小幅下降。在价格方面,上半年20尺干货标准箱的价格在2600美元-3000美元之间;下半年已经回落到2300美元-2600美元之间。由于受航运公司新增运力较多、旧箱淘汰更新需求及前期累积需求释放等因素的影响,上半年延续了2010年下半年的旺盛需求;从下半年开始,由于航运市场转弱,加之经过跨年度需求景气周期,需求得到了有效释放,集装箱市场明显回落。

    道路运输车辆行业:受欧债危机和人民币升值影响,2011年中国对欧美贸易出口下滑,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持续低迷,导致集平车需求减少。受中国经济减速、信贷紧缩、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下降的影响,专用车市场需求增长疲软。半挂车市场同比减少约30%,改装车市场需求同比减少约10%,罐式半挂车需求相对稳定。中国全年半挂车产业出现行业性亏损,个别细分产品市场竞争加剧。

    行业政策方面,2011年3月,国务院颁布《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进一步限制超载车辆上路。6月,国务院推出推动物流业发展的8项配套措施,同时五部委展开公路违规及不合理收费专项清理工作。这些措施的实施进一步降低了路桥费用和物流企业税收,有利于促进发展农产品运输,有利于物流车、冷藏保温车的发展。

    能源、化工、食品装备及服务行业:天然气已成为全球重要的一次能源和清洁能源之一。中国受制于气源不足,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仅接近4%,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存在巨大的天然气潜在消费需求。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天然气作为能源结构调整、减少煤炭能源消费的重要手段,天然气占比从2010年的4%上升到2015年的8%左右。预计2015年中国天然气需求量将达2300亿立方米,2020年进一步升至3500亿立方米。

    近年来尤其是2011年西气东输二线建成投产供气和部分沿海LNG接收站相继竣工,天然气气源供应瓶颈显著缓解,有效需求开始加速释放。在节能减排、资源供应量不断增加的大前景下, 天然气相关应用设备市场空间广阔,需求增长进入快车道。特别是以天然气(CNG、LNG)为燃料的燃气汽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1999年国家推出“清洁汽车行动计划”,随后,又相继颁布实施了一批鼓励天然气汽车发展的专项规划与政策文件,如《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天然气利用政策》等,2007年发布《天然气利用政策》,鼓励燃气汽车的优先发展,力争建立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体系。

    随着煤化工、石油化工、基础化工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化工设备的需求保持快速增长。化工装备向大型化、节能化发展,设备更新改造需求增长,多晶硅等新兴领域的需求增长,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拓,都使得化工装备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由于欧洲受到欧债危机及市场饱和的影响,酒类、饮料等相关液态食品装备需求增长放缓。然而中国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强劲经济增长、消费水平提高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将继续推动液态食品行业快速增长。预计未来五年,中国液态食品行业总产量每年增长12%-15%。液态食品行业发展势必带动运输、储存及加工装备行业的需求增长。

    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由于易于开采的陆上和浅海油田基本已经完成开发,未来石油需求的缺口将由海上尤其是深海油气资源的开发补足。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30 年,石油仍将是最大的能源消费品种。近十年全国新增石油产量的53%来自海洋石油,中国海域油气产量已占全国油气总产量的25%以上。

    因此全球海洋工程市场存在巨大增长空间。国际海工市场每年约有3000亿美元的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投资。据海洋工程权威分析机构 ODS粗略估计,全球未来5年海工平台和海洋工程辅助船的新增市场规模大约为565 亿美元和500 亿美元;依据中海油的“十二五”规划,中海油未来10年将在深水油气开发领域投资2000亿元。

    经历了过去几年的低潮期后,在经济复苏原油价格回升的因素驱动下,2011年下半年全球海洋工程市场已经渐渐回暖。海工装备特别是钻井类装置订单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从深水平台建造的市场竞争格局看,韩国、新加坡仍是主导,中国也开始加入竞争。中国目前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但整体能力还处于低端,未来提升空间巨大。2010年海洋工程行业被纳入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2011年国家制定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作为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五大战略重点,逐步打造若干具备自主研发设计、建造能力海洋工程装备企业,加大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务力度。预计随着国家对海工产业支持政策的落实,未来几年全球海工装备制造中心也将逐步向中国转移,中国海工装备全球市场份额将显著提升。

    宏观政策及行业因素变动对财务影响的简要分析:

    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放缓,不确定性和风险加大。中国经济在紧缩的货币政策和严格信贷控制下,固定资产投资逐步下滑,经济增长趋缓。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使本集团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本集团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通过灵活的营运策略和有效措施,在财务结构、投资收购、资金管理等方面,保持了比较健康的状态,资金周转水平及现金回收能力较上年均有所提高。由于集装箱、能源、化工装备需求较为景气,主要产品价格上升,全年平均产能利用率较高,经营规模继续扩大,公司整体业绩再创新高。截止2011年12月31日,本公司资产总额643.62亿元,同比上升了18.90%;负债总额427.48亿元,同比上升了22.40%,公司负债率同比上升,年末达到66.42%;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22.55亿元,比上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大幅增加。

    2011年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趋于宽松,也面临通胀压力和外汇市场不稳定因素;中国货币政策转向,国内流动性收紧。公司执行稳健财务及风险管理策略,同时充分利用自有金融业务优势,在支持业务拓展与防范自身财务风险之间寻求平衡。提高资金运用集中度和资金营运效率,继续保持合理的负债结构,有效地控制风险,保证资金安全,另一方面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适度灵活运用了租赁经营、金融产品及外汇工具。在负债结构中,短期外部借款占总负债的比重有所下降,长期借款显著上升。2011年,本公司在全球经济环境波动、国家宏观调整货币紧缩环境下,成功发行第一期额度为40亿元的中票票据;发行了3亿美元银团贷款。公司继续保持与主要银行的沟通与合作,获得了重点银行的支持:与8家中外银行签署总行级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36亿美元“走出去战略”授信额度,上述举措支持了本集团的海外业务拓展,也降低了信贷融资成本。

    (二)经营情况回顾

    1、总体经营表现

    201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41.25亿元(2010年517.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8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91亿元(2010年:30.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96%。收入与利润规模均再创历史新高。

    2、公司主营业务经营状况

    ——集装箱制造及服务业务

    本集团是目前全球唯一能够提供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罐式集装箱及其它各类特种箱等全系列集装箱产品、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集装箱制造和服务企业。同时本集团在全国沿海、沿江地区拥有18个集装箱制造基地,不仅能迅速交箱至中国各集装箱码头和堆场,而且能以综合的成本优势和品质优势,迅速交箱至全球各主要港口和客户。另外,本集团已经在中国沿海主要港口城市和内陆集装箱物流中心建立了集装箱服务网点,形成了完善的集装箱服务体系,能够为客户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集装箱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

    2011年,本集团密切关注集装箱市场变化,快速反应,发挥协同优势,协调内部资源,把握了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集装箱业务创造了自业务成立发展30年以来的最佳业绩。2011年集装箱业务实现销售收入35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26%,实现净利润36.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42%。其中,干货箱业务、冷箱业务均实现了产销量和营业收入的历史性突破。特种箱、模块化业务、木业业务销售收入与净利润也同比大幅增长。

    干货集装箱实现销售收入217.47亿元,同比增加11.23%;冷藏箱公司实现销售收入62.76亿元,同比增长71.57%;特种箱实现销售额66.24亿元,同比增长88.51%。2011年标准干货箱业务销量为141.3万TEU(2010年:129.6万TEU),较上年增长9.13%。冷藏箱、特种箱销量分别为17.75万TEU(2010年:8.58万TEU)和7.71万TEU(2010年:6.19万TEU),分别增长了106.88%和24.56%。

    2011年集装箱业务板块在提升核心能力、探索业务发展新空间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推进精益生产、“ONE”管理模式、技术装备升级、文化建设等诸多形式,强化工厂全面能力;同时执行集团战略升级行动,制定发展规划,进行战略调整,明确产品与制造技术的战略发展方向,积极拓展新业务并强化投资。

    特别是通过服务延伸、技术升级、商业模式、生产组织模式创新等途径不断进行外延式和内涵式发展,为拓展业务的新增长空间进行积极探索,以占据战略先机,引领行业未来发展。在“梦工厂”(深圳建成一条集装箱自动化生产线,重点优先发展水性漆、竹地板、模块化等。

    目前集装箱行业运营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竞争压力并未缓解:资源约束增强、低碳环保标准提升、劳动环境要求提高和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等,未来行业发展面临很大挑战。近年来,本集团对此认识不断加深,也正在积极采取行动,致力于开展制造模式的升级,探索集装箱产业的生产管理方式转型升级途径,寻求可持续、健康发展道路。

    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模块化建筑及集装箱房屋业务也正在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2011年本集团模块化建筑及集装箱房屋业务继续取得进展,模块建筑业务收入已经超过1亿美元。本集团提供集装箱以旧换新服务、旧箱改造服务、修箱服务、二手箱租箱服务等业务,开发了以二手箱做模块化建筑的技术和业务,创造出“集成设计+现场安装”全新建筑方式。本集团也在成为集模块化建筑设计、结构制造、房屋装修及售后服务为一体的服务商。 本集团下属新会中集公司2009年3月获得必和必拓(BHPB)的第一个矿山营地房项目订单,4月又获得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FMG 6000万澳元的营地房项目合约。目前本集团已经成为澳大利亚营地房市场的主流供应商。

    ——道路运输车辆行业

    本公司下属的中集车辆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道路运输车辆的生产商,年产能超过20万辆。本集团道路运输车辆业务确立了“依托中国优势,为全球客户提供一流的陆路物流装备和服务”的战略愿景。车辆集团坚持产品设计开发、产品制造交付、销售和服务、客户跟踪和反馈等全价值链业务战略发展导向,车辆集团始终致力于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引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1年,欧洲经济疲弱,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固定资产投资收缩,下半年中国专用车市场需求加速下滑。在此情况下,车辆集团以确保盈利、提升盈利能力水平为核心目标和方针,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仍然基本实现了年度经营目标。车辆业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67.25亿元,实现净利润5.13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0.17%和12.65%;完成销量15.24万台,同比小幅回落。其中,受物流需求减弱、信贷收紧等因素影响,半挂车、栏板车、集平车的市场销售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下滑;在中国基建工程需求较好,北美市场快速恢复和新兴市场需求保持增长的有利因素支撑下,改装车业务和出口产品业务均有良好表现。通过实施针对性的行动计划,北美Vanguard公司成功实现扭亏。

    2011年,进一步拓展了车辆业务重点主导产品的国内市场,如物流车(包括栏板车、集平车、厢式车、液罐车、冷保车)的市场份额保持稳定,改装车(包括自卸车、搅拌车、粉罐车)的市场占比份额进一步提高,位居行业第一。

    2011年,本集团车辆业务继续推进战略转型,强化了以提高盈利能力为核心的价值导向,以营销体系为切入点,细化销售终端渠道,加强内部管理并提升运营效率。继续深化销售渠道体系建设,以强化对市场终端客户的渗透程度。推进“百店计划”,在五大中心店正式营运后,继续推进直营店的建设,现共有40多家直营店,通过挂靠、租赁等模式促进直销。推动统一服务的管理模式,在销售体系内,逐步由过去的工厂各自服务转变为以五大中心店为主体的统一服务。至2011年底,共建签约服务站近300个,除偏远地区,基本达到服务半径在100公里左右。继续完善车辆物流园模式,投资建成了成都物流园二期项目;同时采取搭建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平台等措施,提升分销渠道营运效率。2011年,车辆集团继续推进资源整合,完成既定的非活跃资产的处置。

    2011年,车辆集团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正在进行欧洲BSG项目,利用欧洲的技术优势资源,研发并计划在中国引进第三代半挂车技术,并准备在未来推出针对欧洲市场的品牌产品;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新一代栏板半挂车并增加产能投资。

    作为集团产业链延伸而投资的新业务,重卡制造业务确定了“制造高端产品、提供优质服务、创立一流品牌”的发展战略。面临2005年以来中国重卡行业第一个负增长年份,联合卡车公司确立“高端定位,差异化竞争,培育独特的给客户带来新价值的综合能力”的经营策略,调整经营思路,收缩市场和产品线,联合中国重卡行业优秀产业链资源,通过发展定制化产品,在高端物流、商业混凝土搅拌、工程专用市场、特别是天然气(LNG)重卡市场推出明星产品等有力措施,努力为重卡业务的未来的突破和持续增长初步奠定基础。

    ——能源、化工、食品装备及服务业务

    本集团从事能源、化工、液态食品装备业务的经营发展平台是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中集安瑞科”)。2011年本集团的能源、化工、液态食品装备业务取得了超预期增长。主要是抓住了2011年液化天然气市场需求爆发和罐箱市场继续复苏的机会,前瞻性地提升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均大幅增长。2011年营业收入为82.8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58.42%。净利润为4.9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159.59%。

    能源(LNG、CNG、LPG)装备: 2011年,本集团在能源装备业务方面实现销售收入合计为44.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45%。目前,本集团可提供给客户规格最齐全,品种最丰富的天然气(CNG和LNG)、液化石油气(LPG)产品。通过拥有60%股权的工程总包公司——TGE GAS TGE Gas Engineering GmbH(“TGE GAS”),本集团在整个天然气产业链的系统集成和工程能力有极大提升,可在天然气开发和应用领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系统解决方案。这些装备制造和工程业务有效解决了天然气管线之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有利于天然气在中国的推广应用。

    未来几年在中国将会有更多陆上燃气管道和沿岸LNG终端站投入运营,所以本集团另一业务发展目标是进一步扩大能源装备的产能,迎接这种递进式增长的气源所带来的需求。本集团计划以内涵增长形式实现有关业务目标,主要是通过扩建现有生产厂房和兴建新生产线的方法。本集团正在石家庄兴建轻质化缠绕瓶生产线,扩充张家港LNG生产设施和荆门LPG生产厂房,并投资提升南通罐式集装箱生产基地的产能。

    本集团通过收购南通中集交通储运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南通交通”)进一步增加能源装备产能,带来协同效益,并加强本集团的竞争优势。2011年,本集团拥有60%股权的TGE GAS营业收入为12.26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35.62%。2010年TGE GAS获得的中海油浙江宁波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储罐总承包(EPC)工程、葡萄牙SINES LNG接收站项目2期扩建总承包(EPC)。两个项目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项目安全管理、质量水平得到客户的高度认同,并有望早于合同工期,于2012年中建成交付。

    化工装备:2011年化工装备营业收入为30.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67%。化工装备主要生产基地包括南通中集罐式储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大连中集重化装备有限公司等。

    南通中集罐式储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南通罐箱”)主要从事国际标准罐式集装箱制造业务。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与化工原料、精细化工相关的化工物流设备市场需求出现恢复性增长,2011年收入及盈利继续实现大幅增长,已经回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景气水平。南通罐箱正积极谋划特种罐箱、碳钢气体罐箱、缠绕瓶、蓄能器、CNG天然气钢瓶以及核电容器等新产品,对收入增长的贡献明显提升。

    大连中集重化装备有限公司(“大连重化”)项目一期已具备年9000吨的生产能力。主要产品范围包括煤气化装置中的煤气化炉,乙烯装置中的乙烯裂解炉,大型合成氨、化肥装置中的高压设备,炼油加氢、加氢裂化、甲醇装置中的关键设备,海水淡化装置中的蒸发器等。

    液态食品装备:2011年液态食品装备营业收入为7.72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37.61%。荷兰Holvrieka Holding B.V.是欧洲专用不锈钢静态储罐和罐式码头设备的领先供应商之一,下设荷兰Emmen、荷兰Sneek、丹麦Danmark和比利时NV四个生产基地。广泛服务于包括石油化工、啤酒、果汁、牛奶等食品饮料行业在内的欧洲液态、气态及粉态散装槽罐式运输行业,如橙汁从榨汁、公路运输、橙汁码头涉及的所有罐式装备及大宗水运罐船。南通中集大型储罐有限公司是本集团Holvrieka在中国的生产基地,主要生产制造用于存储啤酒、果汁等食品和化工产品的不锈钢静态储罐及工艺罐,目前已经具备年产1000台大型储罐的生产能力。

    2011年,在强化装备制造业务的同时,中集安瑞科充分认识到发展工程业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能化工程业务总体市场规模较大,也是罐式装备制造业务发展的自然延伸。目前,在现有大型存储类工程、加气站工程、气体处理工程业务发展的基础上,拓展中小型液化,气体处理中的井口气/沼气回收工程等新领域。2011年TGE GAS成功收购英国Technodyne(TD)公司,形成了在国内低温储罐领域机械设计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中集安瑞科于2012年1月成功收购南京扬子石油化工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大大提升了能源、化工存储工程领域研发设计和工程承包能力;通过TGE的LNG接收站大型储罐EPC项目建设,提高了工程管理能力。

    2011年中集安瑞科继续加大了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力度。进行了20种新产品的研究,申请专利80多项。主要包括CNG船应用项目、高压长管拖车缠绕瓶,罐箱的制冷剂气体箱新品种,在天然气、工业气体储罐、工业气体低温罐车采用新技术,减轻自重,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并提高市场占有率。

    2011年中集安瑞科还积极开展与集团其他业务板块之间、自身细分业务之间的有效协同;加大了国际市场开拓力度。

    ——海洋工程业务

    本集团下属子公司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新加坡)有限公司(SCRO)及其子公司——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YCRO)是全球领先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商之一,并始终在国际海洋工程市场中参与全球竞争。公司主要产品包括自升式钻井平台(Jack up)、半潜式钻井平台(Semi-submersible)和海洋工程辅助船等。2011年本集团海洋工程业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77亿元,较2010年下降76.41%。亏损11.16亿元。亏损主要原因:一是2011年交付项目的成本和费用超支造成亏损,二是2011年烟台中集来福士完成的工程量较上年同期大幅度减少,导致主要基础设施和相关资源闲置,固定资产折旧和费用摊销规模相对较大。

    2011年,通过第二次参与配售新股增资以及购买章立人家族在CIMC OFFSHORE的全部股权,截止到2012年1月,本公司持有中集来福士的权益达到88.58%。

    本集团的海洋工程业务基本确定了以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及海洋特种工程船三条主产品线的定位,完成并发展了由烟台、海阳、龙口及海洋工程研究院组成的“一个中心、三个基地”的战略布局。在生产基地建设方面,烟台基地以集配、合拢、调试为主,海阳、龙口基地分别为半潜式钻井平台模块建造,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基地。海阳来福士公司能够年产相当于2艘半潜式钻井平台的模块。龙口来福士已经具备年产4艘自升式钻井平台的能力。

    2011年是本集团海工业务迈向新阶段的一年,继续在推进订单交付方面取得顺利进展:除COSL 3#以外,2006年前后接获的外部订单已经全部交付给客户。

    2011年4月,为巴西Schahin石油天然气公司建造的第二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SS Amazonia”在烟台实现交付;2011年5月,龙口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第一座自升式钻井平台“Super M2 H196”成功下水交付;2011年6月,为荷兰Van Oord Marine Services BV公司建造的STORNES 柔性管铺石船在烟台成功交付;2011年12月,由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来福士”)为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COSL Drilling Europe AS (CDE)总包承建的第二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COSL INNOVATOR交付。至此,烟台中集来福士已成功交付第五座深水半潜式平台。已交付的平台也已经开始作业:2011年6月4日,中集来福士为巴西Schahin公司建造的深水半潜式石油钻井平台(SS PANTANAL)在巴西近海开始作业;2011年10月,中集来福士交付的第一座深水半潜式石油钻井平台COSLPIONEER在挪威北海斯莱普纳油田为Statoil公司钻井服务,并顺利完成了第一口井作业,并于2012年1月钻出石油。这说明本集团已具有批量建造深水半潜平台能力。

    在新订单拓展方面,2011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取得可喜的突破。截至2012年2月,中集来福士手持订单(不含自建项目)合同总额超过15亿美元。2011年7月,中集来福士与United Faith Group Limited公司签订了两条50000吨级多功能半潜船建造总包合同。2011年12月,中集来福士与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欧洲钻井公司签订COSL PROSPECTOR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建造总包合同。预计2014年第3季度交付。2012 年2月,中集来福士与挪威North Sea Rigs As公司签订North Dragon 北海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总包合同。

    通过组建烟台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和上海中集海工研究中心,中集来福士已建立起约800人的研发设计团队,构建了集研发与设计为一体的研发设计平台,贯穿海洋工程装备(平台)的基础设计、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全过程,并自主完成了多个DP2、DP3的产品分析及设计工作,得到船东、船级社的高度评价。2010年7月,本集团获得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研发(试验)中心”的命名授牌。本集团在海工科研领域的若干方面具备了国家级的行业地位,获得承担国家重要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试验和制造任务的资质,这将进一步强化本集团在中国海洋工程行业的领先优势,为本集团未来深度参与国家能源发展拓展了空间。本公司将继续加强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建设,进一步吸引高端人才,打造国际一流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和研发平台。

    ——其他业务

    机场地面设备业务:经历了2010年下滑之后,本公司持有70%权益的天达空港设备有限公司(“中集天达”)又重新步入了快速增长的上升通道,登机桥的全球综合实力第一的地位更加稳固,机场地面车辆、自动停车库和自动化传输设备业务也取得了实质突破和进展。2011年,中集天达实现销售收入5.71亿元,比上年同期(3.43亿元)增长66.48%;完成登机桥销量208台,同比增长76.3%。

    2011年,中集天达登机桥业务基本走出了上一年金融危机影响的阴影,取得较大进展,登机桥订单额成倍增长。由于竞争激烈,登机桥中国市场份额有所下滑,但从下半年开始竞争程度有所缓解;国际市场的市场份额有较大提升;登机桥产品首次进入9个新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在中国产业升级等因素驱动下,自动化物流系统的市场需求年均增长保持在20%左右。因此根据战略发展规划,中集天达积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在原有机场货物处理系统的基础上,开始进入机场行李系统市场和机场外的全自动仓储和传输业务市场,起步良好。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停车难问题日益严重,立体停车库需求快速增长,公司除开展设备销售外,还以BOT/BOO模式全面拓展城市停车场项目,已成功获得多个项目。未来将致力于打造投资—制造—运营为一体的停车产业链。

    北京民航协发机场设备有限公司(“民航协发”)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从事机场摆渡车等机场特种设备产品的研发、制造与服务的专业化制造企业。2011年中集天达通过增资方式取得了民航协发70%的控股权。中集天达收购民航协发后,将丰富其机场设备产品线,在市场、制造等方面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未来中集天达将加大研发投入并以此为平台逐步整合拓展相关产品和业务,计划将民航协发发展成为一家综合性的机场作业设备(GSE)公司。

    物流装备与服务产业:本集团致力于为不同行业的客户提供专用物流装备及综合的物流解决方案。本集团的物流装备产品主要包括适用于汽车、物流、食品、化工、农业等细分市场的托盘箱、适用于化工、食品领域的不锈钢IBC(Intermediate Bulk Container,即中型散装容器)及特种物流装备,如风电产品物流、商用车整车物流装备、近海箱。本集团的物流产业分为制造业务和服务业务,现拥有天津和大连2个制造基地,深圳、芜湖和广西3个服务基地。本集团目前托盘箱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30万台,是中国最大的钢制托盘箱和IBC供应商,全球领先的托盘箱供应商之一。

    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16.54亿元,比上年同期(11.44亿元)增长44.61%。2011年中国主要产品集中于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动机用周转箱、铸钢件用周转箱。随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及汽车行业物流模式的升级,对零部件的周转效率有着更高的要求,需求增长明显。在保持物流装备制造业务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本年度物流服务的特色业务钢制托盘箱租赁和busdeck运输解决方案在都有较大进展,服务业务增长率超过100%。

    借助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机遇和政策支持,物流服务业务正努力成为物流产业的重要支撑。2011年6月,国务院会议提出了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八项措施。“国八条”主要内容包括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也推出城镇土地使用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加强对物流行业的政策支持。

    2011年,本集团物流产业重点对生产线、软件及业务系统等进行投资升级,以扩大产能、提升效率,改善作业环境。

    金融服务业务:由中集财务公司和中集融资租赁公司共同组成本集团的金融业务板块,为集团内外部提供融资、金融及经营协同服务,发挥集团资金池调剂分配功能,并通过与海洋工程、能源化工装备、车辆、模块化建筑等战略性产业的有机渗透,逐步嵌入集团主业全价值链之中,为公司贡献利润。

    2011年,在全球经济环境不稳定、国家宏观调控金融紧缩等环境下,本集团金融板块提供低成资金和运营保障,有效支撑了各业务的经营。年底,集团境内可归集资金集中度超过80%,有效地提升了集团资金的运营效率和效益。2011年,本集团金融板块营业收入5.75亿元,净利润4.40亿元,同上年相比均大幅增加。

    财务公司能够以较低的利率为集团成员企业提供银行金融服务并节省融资成本。融资租赁公司充分发挥和经营协同能力,成为集团商业模式向服务延伸的重要驱动力。在全球金融危机及中国货币政策紧缩的不利环境下,中集租赁公司与各产业板块紧密协同,充分发挥中集的中国优势,为国际国内客户制定产品销售及金融解决方案,强化了客户关系,提升了本集团的市场竞争力。

    其他:本集团下属的大连中集铁路装备有限公司,致力于铁路装备业务的拓展。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1.65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本集团有少量的房地产开发业务,主要分布于江门、扬州、镇江等地。

    (三)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1、 经济环境和政策

    2012年,全球经济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世界处于一个变革的十字路口。美国经济需要降低金融和服务业在经济体中所占的比重,而加强制造业,即“去金融化”。欧洲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削减财政赤字,改革其陈旧的劳工体制,降低福利,增加竞争力,即“去福利化”。中国则面临着在新的形势下的经济转型,逐渐摆脱对于房地产业的依赖,即“去资产(房地产)化”。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欧债危机仍将是影响全球经济、贸易及金融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受制于目前欧元区框架下的经济政策机制与福利社会制度等结构性因素,预计欧债问题将难以快速及平稳地解决。美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仍靠消费和就业拉动,预计温和复苏态势还将持续,但在未来几年可能会维持低速增长。日本经济增长前景依然偏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2012 年新兴市场经济增速也将放缓。 2012年,中国政府经济工作重心由控通胀转向稳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经济政策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政府继续刺激内需,保障民生;鼓励和推动新兴行业例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来实现中国经济和产业升级。

    2012年将是放缓、转型、调整和过渡的一年。如何应对世界经济波动和出口减缓,将是本集团未来面临的新挑战。尽管2012年全球经济及市场仍有波动和不确定性,但很多产业仍充满成长驱动力,而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所蕴藏的诸多机会、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格局中不断凸显的经济及市场潜力,也意味着本集团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本集团将继续深入研究相关产业前景并寻找和把握中长期成长机会。2012年本集团确定的总体经营方针是:坚定信心,稳中求进;着眼长远,夯实平台。

    2、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展望

    展望2012年,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复苏仍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根据研究机构Global insight的预测,2012年全球经济实际增长率将放缓至2.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2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增长率将由2011年的 8.4%放慢到5.8%。美国能源情报署(EIA)预计2012年全球石油需求预期将增长1.4%。

    (1)集装箱业务方面,由于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债危机问题长期化,新兴经济体经济也受拖累,预计全球GDP增速同比将明显下降。因此,2012年全球集装箱贸易量增速将比2011年有所下滑,英国造船和海运动态分析机构克拉克森(CLARKSON)认为2012年全球集装箱贸易量为1.63亿TEU,集装箱贸易量增长率将下滑至7.7%。全球集装箱需求量也将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下转B43版)

    股票简称中集集团、中集B
    股票代码000039、200039
    上市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

     董事会秘书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于玉群王心九
    联系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蛇口港湾大道2号中集研发中心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蛇口港湾大道2号中集研发中心
    电话(86)755-2669 1130(86)755-2680 2706
    传真(86)755-2682 6579(86)755-2681 3950
    电子信箱shareholder@cimc.comshareholder@cimc.com

     2011年2010年本年比上年增减(%)2009年
    营业总收入64,125,053.0051,768,316.0023.87%20,475,507.00
    营业利润4,735,293.003,438,168.0037.73%1,320,470.00
    利润总额5,022,706.003,674,607.0036.69%1,465,385.00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90,926.003,001,851.0022.96%958,967.00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579,162.002,791,507.0028.22%-281,787.00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254,437.001,482,901.0052.03%969,685.00
     2011年末2010年末本年末比上年末增减(%)2009年末
    资产总额64,361,714.0054,130,649.0018.90%37,358,383.00
    负债总额42,748,042.0034,923,949.0022.40%21,531,752.00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18,633,154.0016,223,057.0014.86%14,198,208.00
    总股本(股)2,662,396,051.002,662,396,051.000.00%2,662,396,051.00

     2011年2010年本年比上年增减(%)2009年
    基本每股收益(元/股)1.391.1323.01%0.36
    稀释每股收益(元/股)1.371.1321.24%0.36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元/股)1.341.0527.62%-0.11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1.00%20.00%1.00%7.00%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0.00%18.00%2.00%-2.00%
    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元/股)0.850.5651.79%0.36
     2011年末2010年末本年末比上年末增减(%)2009年末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元/股)7.006.0914.94%5.33
    资产负债率(%)66.42%64.52%1.90%57.64%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2011年金额附注(如适用)2010年金额2009年金额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13,000.00 -164,757.00-4,392.00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但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密切相关,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按照一定标准定额或定量持续享受的政府补助除外267,349.00 93,685.00142,583.00
    除同公司正常经营业务相关的有效套期保值业务外,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152,179.00 209,457.001,455,347.00
    企业取得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产生的收益0.00 84,166.003,920.00
    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20,350.00 79,139.006,724.00
    所得税影响额-32,450.00 -62,571.00-347,058.00
    少数股东权益影响额-12,971.00 -36,694.00-16,370.00
    计入当期损益的对非金融企业收取的资金占用费8,665.00 7,919.000.00
    合计111,764.00-210,344.001,240,754.00

    2011年末股东总数210,117本年度报告公布日前一个月末股东总数205,133
    前10名股东持股情况
    股东名称股东性质持股比例(%)持股总数持有有限售条件股份数量质押或冻结的股份数量
    招商局国际(中集)投资有限公司境外法人25.54%679,927,91700
    中远集装箱工业有限公司境外法人16.23%432,171,84300
    COSCO Container Industries Limited境外法人5.57%148,320,03700
    CMBLSA RE FTIF TEMPLETON ASIAN GRW FD GTI 5496境外法人3.42%91,120,81000
    LONG HONOUR INVESTMENTS LIMITED境外法人0.95%25,322,10600

    GUOTAI JUNAN SECURITIES (HONGKONG) LIMITED境外法人0.95%25,313,12000
    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红-个人分红-018L-FH002深境内非国有法人0.60%15,950,00000
    中国银行-易方达深证1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境内非国有法人0.50%13,339,46700
    TEMPLETON EMERGING MARKETS INVESTMENT TRUST境外法人0.48%12,801,43200
    BBH A/C VANGUARD EMERGING MARKETS STOCK INDEX FUND境外法人0.40%10,546,59800
    中国工商银行-融通深证100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境内非国有法人0.35%9,340,55600
    前10名无限售条件股东持股情况
    股东名称持有无限售条件股份数量股份种类
    招商局国际(中集)投资有限公司679,927,917境内上市外资股
    中远集装箱工业有限公司432,171,843人民币普通股
    COSCO Container Industries Limited148,320,037境内上市外资股
    CMBLSA RE FTIF TEMPLETON ASIAN GRW FD GTI 549691,120,810境内上市外资股
    LONG HONOUR INVESTMENTS LIMITED25,322,106境内上市外资股
    GUOTAI JUNAN SECURITIES (HONGKONG) LIMITED25,313,120境内上市外资股
    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红-个人分红-018L-FH002深15,950,000人民币普通股
    中国银行-易方达深证1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13,339,467人民币普通股
    TEMPLETON EMERGING MARKETS INVESTMENT TRUST12,801,432境内上市外资股
    BBH A/C VANGUARD EMERGING MARKETS STOCK INDEX FUND10,546,598境内上市外资股
    中国工商银行-融通深证100指数证券投资基金9,340,556人民币普通股
    上述股东关联关系或一致行动的说明1、COSCO Container Industries Limited与Long Honour Investments Limited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及一致行动人关系:COSCO Container Industries Limited是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控股之中远太平洋有限公司的附属全资子公司,Long Honour Investments Limited系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控股公司中远(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中远香港”)的附属全资子公司;两者与其他股东不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的一致行动人。

    2、未知其他股东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也未知其是否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的一致行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