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公司·价值
  • 12:广告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靠什么对冲油价上涨风险
  • 从银行高利润看金融改革攻坚
  • 注重拉动消费增长
    千万别顾此失彼
  • 一个极有代表性的政策“擦边球”
  • 加大涉外股权激励管理几点思考
  • 稀土纷争又被政治化
  •  
    2012年3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靠什么对冲油价上涨风险
    从银行高利润看金融改革攻坚
    注重拉动消费增长
    千万别顾此失彼
    一个极有代表性的政策“擦边球”
    加大涉外股权激励管理几点思考
    稀土纷争又被政治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靠什么对冲油价上涨风险
    2012-03-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田 立

      田 立

      油价又上调了,此前几天我身边就不断有人在抢着加油,希望能在油价上调之前多“囤积”一些燃料。只是,用汽车油箱“囤积”能囤多少?每遇此景,我总是忍不住笑着劝:你还能把一辈子的油都加满吗?而这些人也不时反唇相讥:难道你还有更好的办法?

      从平头百姓到发改委,大家都在考虑如何抑制油价,也都想拿出一套能令人更信服的成品油定价办法,但改了几次都没有得到满意的认可,而不满意的关键是定价方法的合理性。怎样才算合理?生产者说,“你得别让我赔钱”,“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必须充分考虑”;消费者说,“考虑国际原油价格是可以的,可国际油价从90美元(一桶)涨到100美元,你上调油价了;但国际油价跌回90美元时你却没回到上调前的水平,如何叫合理?”这些看似简单明了的理由实在听得太多了。既然谁也说服不了谁,那让换个角度,探讨一下如何应对不断攀升的油价吧。

      做个抵御价格上涨的金融学方案,首先想到的是“套保”。尽管我过去很反对企业这么做,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假如真能这么做,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消费者个人没有“能力”抵御这么凶悍的涨价趋势。最简单的套保方案就是针对涨价因子做期货交易,比如国际原油价格是国内成品油的涨价因子,那我们就可以去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做多国际油价,这样,当国际油价涨到了国内油价上调的“窗口位置”(上涨4%)时,国内油价上调,但消费者在期货上的盈利(如果比例合适)能完全抵补油价上涨带来的损失,所付出的只是期货中介费。这就是教科书告诉我们的。

      有人会想起当年国内航空公司套保巨亏的教训,并以此推断教科书所言不可靠,这可是个天大误解。国内航空公司当时做的是什么方式的套保我不知道,但肯定不是期货套保,否则不会产生那样巨大的损失,这和教科书没关系。可问题是,作为消费者,我们哪有能力参与国际原油期货交易?别说个人,很多国内期货公司都没这个资格,这岂非望梅止渴?

      如果我们的金融市场也能像华尔街那样“有需求就有供给”的话,我相信我们那些有资质或者有渠道(特指海外合作渠道)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期货公司就应该开发满足此类需求的理财产品,而这样的产品开发对这些机构来说实在是再简单不过了。

      我每次去银行办业务,都会有窗口人员不厌其烦地向我推销理财产品,说心里话,一项好的理财产品(也就是满足百姓需求的)是不需要这样推销的,假如我们的金融机构产品开发部门能摸准市场需求,比如刚刚说过的对冲油价风险的需求,那他设计出的产品一定会有市场,而这样的市场不需要什么口才也能保持活跃。

      那么,能“套保”的理财产品可不可以有呢?可以有,但仅是“可以”而已,因为不一定能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原因在于套保方案把不利于消费者的风险转移出去了,可同时也把“国际油价下跌对国内油价的降价压力”这种有利于消费者的风险也转移个干净,这往往是套保者内心不愿接受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办法就是期权。要想解决期货套保带来的“好坏不分一刀切”的问题,上述理财产品的“内核”即可以换为国际原油买方期权,或者更干脆是成品油买方期权。这么一来,油价上调时你可从期权多头中获利;若油价下调,你也不吃亏,仅仅付出期权费而已。

      如果还不甘心,那就设计一个油价波动率理财产品,标的资产价格涨跌不是盈亏的基准,而是波动幅度。这类可以规避价格方向性的理财产品,代表着未来理财产品的发展方向。据此,根据国际油价调整基准(上下4%的波动幅度),我们可设计一种以国际金融市场“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率互换”为工具,做多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率(执行价格为波动幅度8%)的理财产品。对于这种产品的投资方来说,无论国际原油价格向哪个方向变化,只要达到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窗口,投资者即可获利。也就是说,坏事(国际原油价格涨幅超过4%)可以变成不是坏事,好事(油价下跌超过4%)则好上加好。我相信这类理财产品会更有生命力。

      必须说明的是,从严格的理论逻辑上讲,上述产品无优劣之分,关键要看哪种可操作。而其意义呢,也绝不仅限于为成品油消费者提供避险工具,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些以金融衍生工具为标的资产的金融产品,现货市场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就有了市场保障。假如国内成品油定价过高了,那么市场投资者(主要是机构)就会通过一方面做空成品油,另一方面做多国债同时做空避险工具的手段实现套利,而套利机会消失的均衡点就在于成品油价回归合理。到了那个时候,谁也别说什么成本、亏损之类的话,一切让市场说了算吧。

      当然,这些想法目前可能还只是一种畅想。但这也确实给国内金融机构提了个醒:如果说简单的商品市场红利已消失,那么金融市场红利可能就在眼前。就看谁更有远见了。

      (作者系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