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财经海外
  • 5:公司
  • 6:市场
  • 7:互动
  • 8:书评
  • 9:股市行情
  • 10:市场数据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世界瞩望中国答卷
  • 我们要补
    怎样的管理课?
  • 金砖合作机制在拓展一个别样的未来
  • ■披沙录
  •  
    2012年3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书评
    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世界瞩望中国答卷
    我们要补
    怎样的管理课?
    金砖合作机制在拓展一个别样的未来
    ■披沙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我们要补
    怎样的管理课?
    2012-03-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吴晓波
      《科学管理》
      ——理念、方法与案例
      陈鸿桥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吴晓波

      

      当今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平坦世界里,这里没有边界,一切理念共衍共生。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开放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接触世界最新的管理思想。但在具体实践中,中国企业却往往迷失方向。最典型的例子是,2001年,当被认为是“寻求同时增加顾客满意和企业经济增长的经营战略途径”的六西格玛理念被带到中国后,立刻引起一股狂热,所有的公司都竞相学习,唯恐自己被时代抛弃。但在今天回过头来看,真正将六西格玛管理模式用来提高了生产力的,究竟又有几家公司呢?

      专著《科学管理——理念、方法与案例》的作者陈鸿桥将这种原因归结于中国管理基本功的缺失。通过研究,他发现在中国企业的发展中,管理学最基本的“泰罗制”与科学管理思想经常被时髦的管理概念和术语所淹没。很多企业还没有站稳脚跟就盲目追求所谓的管理前沿,不切实际地向世界“500强”看齐;尚未建立起最起码的流程管理却开始了“流程再造”;还未通过精细化管理形成规范化、标准化样式,就要追求超越现实可能的战略制高点;还未训练出严谨有序的职业化团队就大谈“人性化管理”、“企业文化”……六西格玛管理模式是西方先进管理思想中的经典,但要知道,那是西方企业在对“泰罗制”有了全面掌握后的进化结果,并且经历了上百年历史的锤炼。

      事实也的确如此,管理史上每有重大突破,总是出于对基础管理理念的准确把握后才会到来。1914年,亨利·福特遇到了困惑,他的工厂生产效率低下,工人流失率高达370%,福特公司每年必须雇佣近5万人才能保持1.4万的工人队伍,而这也是当时美国的普遍情况。对于福特来说,盲从、跟社会保持一致当是无可指责的选择,但福特决定改革,宣布将每日工时从9小时减少到8小时,并向工人支付每天5美元工资,这个标准是以前2.34美元日薪的两倍还多,此举轰动了全美国。不少媒体预测,这样过高的人力成本必将导致福特公司的垮台。可最终福特公司并未毁灭,相反却因此开创了盛极一时的“T型车”时代。

      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日本。1938年,丰田公司成立时,丰田喜一郎基于他在美国学习到的管理经验,推出了即时管理理念,也即所谓“Just In Time”(JIT)的丰田生产方式,这个突破崛起了丰田公司和日本企业。丰田喜一郎的管理魅力,即使在7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泛着迷人的光泽。

      相对而言,今天,即使中国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却还没有赢得在企业管理思想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甚至可以说连“更新”都鲜有,更多的只是盲从,竞争力来自于廉价劳动力和消耗更多的资源。过去,我们常常自豪于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年的历程,但我们却不知道,恰恰在这样的快速赶超过程中,我们忽略了支撑西方现代工业体系最初的管理起源。因此,在我们高速经济成长的背后,就有可能掩藏着某一天忽然来到的破坏性崩塌,而这恰恰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

      在“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人生的最后日子里,人们问他对管理的看法,他答曰:“管理没有捷径”。在这本专著中,陈鸿桥先生也将答案指向了类似的起点,他对中国公司的建议是:从科学管理入手,打造现代工商文明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