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沦陷”和美国的“不靠谱”,让中国经济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中国官方下调2012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至7.5%,令国际上有关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声浪四起。
而在身处美国纽黑文市耶鲁大学的史蒂芬·罗奇眼中,“中国崩溃论”者的种种担忧,不过是杞人忧天。近日在接受上海证券报独家采访时,这位华尔街知名经济学家表示,西方对于中国经济的担忧有些多虑,尽管中国经济可能出现降温,但今年仍有望实现8%至8.5%的增速。当然,从中长期来看,罗奇也认为,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快向服务业和消费拉动的经济转型。
经常接触美国决策层的罗奇透露,美联储决策机构的大多数人仍觉得,有必要采取进一步的宽松措施,只是在形式上未必是新一轮的大规模QE(量化宽松政策)。
罗奇认为,考虑到可能引发的破坏性示范效应,欧元区不大可能允许单个成员退出货币联盟。但欧洲外围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问题短期很难解决,欧债危机仍将影响世界经济和全球市场长达数年。
中国经济今年可能增长8%至8.5%
上海证券报:您怎么看中国新制定的7.5%的增长目标?
罗奇:两会中政府工作报告传递的主要信息是,下调今年经济增长预测,因为当局意识到中国不会对全球经济降温免疫。3年前,全球贸易大幅下滑,中国也作出了同样的举动。
今年,全球贸易下滑虽不如3年前厉害,但中国也不会免疫。当美欧这两个最大出口市场要么衰退,要么弱复苏,中国当然也会感受到这一点。
我认为中国今年的实际增长可能好于7.5%,可能在8%至8.5%左右。但总体上经济会反映出增长放缓的大方向。
上海证券报:那么是否可以推测中国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低增长阶段?
罗奇:我不这么认为。
就像多年呼吁的那样,中国应更加强调增长的质量。但我认为今年的增长放慢,主要是对于外需降温的一种反应,特别是美欧。
中国要提高增长质量,还需要结构性的再平衡,从以高能耗为特点的投资,转向以服务业为重心的消费。所以要出台更多政策来减少收入差距和保护环境。
我认为这些都已经在中国的日程上,但实施的进程较为迟缓。
上海证券报:所以您并不认为中国就此告别了双位数的增长时期?
罗奇:这个很难说。
我相信中国经济在今年下降至像政府所预测的7.5%之后,肯定会出现反弹。但是到底会反弹到多少呢?如果说中国真正完成了像我所说的向服务业和内部消费拉动的增长转型,中国经济其实根本用不着有很高的增速,因为基于服务业的经济活动给中国创造的就业,要比当前基于制造业、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模式高出35%。这就给了中国吸收剩余劳力的更大空间,并且只需要并不高的经济增速。如果完成了这种转变,中国经济完全可以增长得更慢。
但是,如果中国拖延这种向服务业和消费转移的经济转型,那么中国可能还需要重新回到像过去30年那样年均10%的高增长,以吸收多余劳动力。
上海证券报: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何在?
罗奇:三类政策必须到位,以提升中国家庭的实际购买力:增就业、涨工资、建设更加完善的社保网络。只有切实做到了这些方面,中国老百姓的购买力才能真正释放。
中国刺激内需需要马上行动,在这方面中国等不起。中国在社保网络建设方面做得还不够。
上海证券报:您似乎觉得中国在向消费和服务业拉动型经济的转型中步伐有些缓慢,所以,要吸收剩余劳动力,中国还必须回到两位数的增长时期,而这种粗放型增长将依然主要由出口和投资驱动。但问题在于,鉴于欧美复苏乏力甚至面临衰退,您认为中国眼下还能轻易实现双位数的经济增长吗?如果不能,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未来几年可能遇到较大的困难?
罗奇:中国经济增长向服务业和消费的转型越慢,中国经济吸收过剩劳动力的能力就面临越大的风险。鉴于中国经济转型的速度稍显滞后,而欧美经济今后一段时间的前景并不乐观,中国在未来几年可能碰到一些麻烦。
中国股市已消化极端利空经济因素
上海证券报:很多人都在揣测,中国何时开始松动房地产政策,您怎么看?
罗奇:我深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坚持过去一年来的表态,即房价太高仍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事实上,去年下半年开始,外界对中国经济几方面的担忧比较突出,分别是在地方债、房地产泡沫以及通胀等方面。但我认为,在这所有领域,大家的担忧都有些过头了。
除非外需或是国内经济活动出现灾难性的崩盘,否则政府不会轻易回到刺激房地产市场的立场。中国刚刚开始看到房价有一些得到控制的迹象,不会轻易就转向,而从实际上来说,中国也需要继续控制房价。
中国并不是一个房地产的大泡沫,只是在部分地区如上海可能有一些市场过热的迹象。中国每年的城镇化涉及1500万到2000万人,这部分人对于新住房有巨大的刚性需求。政府也已采取了不少冷却投机的措施,并已开始取得了一些成效。
上海证券报:近期中国官方频频发出加大人民币汇率弹性的信号,加上2月份出现很大逆差,您是否认为人民币已日益接近其合理均衡水平?
罗奇:我认为,人民币已更加接近于合理均衡水平,至少要比很多西方学者和政客宣称得要更接近均衡点许多,因为中国的贸易和经常账顺差都已明显下降。即便人民币自2005年以来已升值了25%左右,但很多西方观察家仍顽固地坚持他们几年前的观点,即人民币被低估了27.5%。
未来,人民币对美元可能还有部分升值空间,每年3%至5%的升值可能是合理的幅度。但随着中国的经常账日趋接近均衡点,工资成本上升,人民币一次性大幅升值的可能性已经很小。
上海证券报:即便按国际标准,中国蓝筹股的估值也很低,但却得不到投资人认同,为什么?
罗奇:我只想说,中国这一年半以来的股市总体市况很疲软,反映出国际投资人对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但我认为中国经济将实现“软着陆”,所以这些担忧都很可能过头了。所以,如果中国的股市在消化了极端负面的经济状况之后,后市应该会好转。
上海证券报:那么您认为股市是否已消化了这些利空?
罗奇:在我看来,中国股市已经消化的经济降温因素,要比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暗示的情景严重很多。
美联储高层倾向于进一步宽松
上海证券报:美国经济复苏已经确立了吗?您对今年美国经济增长有何具体预测?
罗奇:数据显示就业出现反弹,但是产出和需求的数据依然疲软,特别是消费者数据,后者占到美国经济70%,但在过去4年中,美国的消费开支平均仅增长0.5%。至少在目前,在就业市场数据和产出、需求数据之间仍存在脱节,还很难说就业市场数据的好转是否必然预示美国经济已进入稳健复苏轨道。
总体上,我认为目前美国经济的复苏势头依然很疲软,其中最薄弱的环节在消费领域。
我现在并不做正式地预测。我的猜测是,美国经济今年可能增长2%至2.5%,并在这轮复苏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保持这样的相对弱势。这样的疲软复苏总是会面临较高的二次探底风险。
上海证券报:目前外界对于QE3的看法分歧很大,似乎支持和反对的人都有充分的理由?
罗奇:我前不久刚去了美联储总部,见了一些很高层的官员。
就像伯南克最近在国会作证时说的,经济复苏力道仍很疲软,就业有改善,但失业率仍太高。所以他们相信,还需要有更多的货币政策刺激来进一步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复苏。
没错,美联储的决策机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内部是有一些争议,比如费舍尔等成员就表示QE不是当前美国经济的“解药”,但就我所知,FOMC中的大多数人依然相信,复苏依然疲软,当前通胀水平不高且可能进一步下降,所以,如果美联储下半年采取进一步的宽松措施,我并不会感到丝毫惊讶。
上海证券报:那这会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会带来何种影响?
罗奇:QE2带来了大宗商品的大涨,给新兴市场带来了很多麻烦。如果美联储大举推出QE3,也会带来同样的担忧和麻烦。但我认为,鉴于就业市场出现了温和改善,美国照搬旧例、推出新一轮大规模QE的可能性正在下降。
上海证券报:QE3不是解药,那什么才是呢?
罗奇:当前抑制美国经济复苏的关键问题在于疲软的消费,而这又是因为美国家庭糟糕的资产负债表,储蓄率过低,负债过高。不管是QE、QE2还是QE3等等,如果不能推动美国经济重获增长动能(这正是我的判断),那怎么可能改善美国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呢?所以,美联储的政策需要更多针对那些导致需求疲软的问题。
欧元区成员退出可能性不大
上海证券报:希腊新一轮救助解决了欧洲的问题了吗?
罗奇:救助只是买时间,并不能解决欧元区根深蒂固的问题,即竞争力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再多的救助也无济于事。欧洲最好的结局可能是陷入温和衰退,但如果情况更糟,甚至分裂,那么衰退可能更严重。
上海证券报:有成员退出的可能性大不大?
罗奇:我并不认为这种可能性太高。
政客们会抵制希腊的退出,因为如果希腊退出,大家都会预期下一个是谁。现在对欧元区来说是很困难的时刻,但我并不认为情况会糟糕到欧元区会瓦解。
上海证券报:那么欧洲应采取何种措施来解决危机?
罗奇:这让我想到了亚洲金融危机。当时IMF出面援助,为亚洲国家提供了巨大的援助和流动性。但他们附带了严苛的条件,对泰国、印尼等东南亚经济体以及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增长带来了致命性的打击,最糟糕的时候一年的经济下滑幅度高达8%,但在痛苦过后,这些经济体的增长出现了很好的复苏。随后10年增长平均达到5.5%左右。
这对希腊和其他存在结构性问题的国家是个很好的借鉴。外部援助可能会在短期内帮助控制住危机恶化,但如果不辅之以提高经济结构性表现的措施,再多的援助也起不到实际作用。
上海证券报:欧债危机还会持续影响全球经济和市场多久?
罗奇:我认为还要几年。我并不认为,希腊在最后时刻和欧盟达成某项协议,就足以一举解决欧元区的问题。不管是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还是葡萄牙的问题,都是结构性的经济竞争力问题,而不是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史蒂芬·罗奇
史蒂芬·罗奇(Stephen S. Roach)现任耶鲁大学教授,摩根士丹利亚洲非执行主席,代表作有《未来的亚洲》等。罗奇曾长期出任大摩首席经济学家,他是华尔街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之一。2007年起曾多年常驻中国,任大摩亚洲区主席,对中国经济有深刻的研究和认识。
今年2月,摩根士丹利在一份内部员工备忘中称,罗奇将正式从大摩退休,全心投入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