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
⊙记者 朱周良 ○编辑 宋薇萍
史蒂芬·罗奇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中国“粉丝”。
十多年前,专攻美国经济的罗奇开始潜心研究中国经济。而在5年前的那个春天,已近60岁高龄的罗奇被任命为大摩亚洲区主席,并将办公室从纽约迁到中国香港,正式开始了他的“中国情缘”。
即便在两年前从大摩的一线管理岗位隐退并前往耶鲁大学执教后,罗奇依然在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抒发着对中国的满腔热情。在耶鲁,罗奇向美国的学子们专门开设了“未来中国”等专题课程,以纠正美国普通老百姓对于中国的种种误区,帮助美国的年青一代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和中国经济。
眼下欧债前途未卜,美国经济复苏存疑,全世界再一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这个新兴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过,不知从何时起,国际上有关中国经济将“硬着陆”的传言甚嚣尘上。
在深谙中国经济近几十年来改革变迁的罗奇看来,这样的叫嚷实在没有意义。“中国不会像许多人担心的那样很快迎来硬着陆,那些对中国持否定态度的人只会自讨没趣。”罗奇很肯定地说。
恰恰相反,在罗奇的眼中,即便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最近对经济增长温和放缓发出警告(下调增长目标)后,中国在管理经济方面的表现事实上仍要“远胜于多数人对此的肯定”。他早前就曾预言,中国有望在2025年前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头号经济体。
也正是鉴于此,罗奇希望向包括美国在内的不少西方国家的决策者们发出呼吁,建议他们“向中国学习政策调控”。
罗奇认为,中国政策制定者最近打得“最漂亮的一仗”,是赢得了“抗通胀战役”的大胜。在他看来,这凸显了中国在宏观管理方面的“非凡能力”。
继去年7月触及6.5%的峰值后,中国的整体消费者物价指数今年以来持续回落,目前已跌至4%下方。罗奇认为这一数字未来数月很可能出现进一步回落。
“中国在通货膨胀方面的政策战略是最能够说明问题的。中国政府发动了一场十分成功的抗通胀战役,遏制住了这一长期以来破坏中国经济稳定的最大威胁。”罗奇在他的最新论文《向中国学习政策调控》中这样写道。
更令人称道的是,在有效控制住通胀“猛兽”的情况下,中国的货币政策“军工厂”仍拥有充足“弹药”,短期实际利率依然为正,存款准备金率仍相对较高,这就确保了中国货币当局可以在必要时根据形势变化运用相应的调控措施。
相比之下,不管是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还是日本央行,都已经用尽了传统的货币政策措施,短期政策利率都已降至零区间,几无更多的利率调控空间。
抗通胀的例证只是一个典型,罗奇看重这个个案,是因为其间所展现出的中国高超的经济管理策略。
“中国与西方发达经济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罗奇感叹说,“中国长期致力于寻求稳定,所以非常愿意以牺牲经济增长为短期代价,从而确保其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从这个角度来说,阻击通胀的胜利是中国综合考虑短期战术需求和中长期总体战略目标的一个成功范例,也是“世界其他国家应该向中国汲取的经验教训”。
但罗奇也不是没有他的担忧。
在展望中国经济转型时,罗奇言辞略显激动,说话的声调也高了很多。他说,5年前温家宝总理就提出中国经济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而罗奇当时也深有同感,并颇为赞赏温总理的前瞻性。
“温总理在金融危机前就说了,但问题是不能光说不做。‘十二五’期间这方面可能会有所举措,但我们要确保落到实处。”
罗奇直言,中国经济增长向服务业和消费领域的转型越慢,中国经济吸收过剩劳动力的能力就面临越大的风险。鉴于中国经济转型的速度稍显滞后,而欧美经济今后一段时间的前景并不乐观,中国在未来几年可能碰到一些麻烦。当然,“大麻烦”还谈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