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新动力及投资机会
上一轮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双引擎是房地产和外需。从2003年到全球金融危机前夕,中国经济经历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外需成为拉动这轮经济的主要动力。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采取非常规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稳住了经济下滑风险,经济很快从低谷重新恢复到较高的增速,其中4万亿基础设施投资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进入2010年,随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政府开始调控经济过热的苗头,地产投资逐步回落;在欧美经济脆弱复苏下,进出口再也无法回到高增长时代。中国经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哪里?
新兴战略产业规划的提出或许能够提供新动力的美好愿景,但是新兴战略产业有别于传统的基建和房地产,培育需要较长时间,对经济的拉动也很难在短期内见成效。同时,随着风能、光伏等产业遭遇需求下滑困境,产能明显过剩,高铁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遇到短期内过度刺激的后遗症。因此,把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放在新兴战略产业上也不太现实。
是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变得悲观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认为中国经济仍具备强大的增长动力,不过在一定的时期内驱动经济的动力不在于“高精尖”的新兴产业,而在于中国人均收入越过消费升级临界点后,消费大增长带来的动力以及中西部地区大发展背景下的基建投资。
先看消费。中国经济结构区别于欧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是消费占比偏低,主要原因是整体人均收入水平偏低,消费增长跟不上GDP的增长,也低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另外一个原因是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支出下降。我们认为未来这两个影响消费增长的障碍会逐步消失:一、中国人均GDP已经越过5000美元这个消费大爆发临界点,传统的偏低端的消费向侧重于品牌、质量、潮流的高端消费升级,典型的如苹果公司的系列产品保持高增长的一个源泉来自中国市场,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成果向低收入群体的倾斜,中国社会整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趋于上升,推动消费总量的高速增长。人均收入达到临界点后的消费升级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下边际消费倾向的上升,这两种力量将推动消费的高速增长,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新动力。由于这一波消费增长的动力在于低收入群体收入的上升和消费的升级,我们从区域上更看好中西部地区的消费潜力。
再看投资。中国经济结构中,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偏高成为经济难以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随着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等投资大块项目的增速回落趋势日益明显,市场开始担心投资增速快速下滑。过去10年,投资增速超过GDP1倍确实是特定经济背景下的现象,高增长会逐步回归常态。但是,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仍将是制造业大国,而制造业内部对于资源和劳动力要求较高的产业都会在东部沿海面临较大的发展瓶颈,而且初级制造业的较低附加值也使得这些行业在商务成本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面临越来越窄的生存空间。相比之下,中西部区域可以很好地承接这些行业。无论是人力成本、自然资源禀赋还是中西部财政税收政策,以制造业为代表的自西向东产业转移将是大势所趋。这种区域功能演变的逻辑蕴涵着什么样的投资机会呢?制造业集群的形成需要大量的配套基础设施,公路、铁路、电力甚至生产性服务业会先行一步。当前中国中西部的现状明显不足以支撑产业集群的逐渐转移,这种需求和供给的错配孕育着不少投资机会。从这个角度判断,我们认为中西部投资的高速增长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成为拉动经济的另一重要动力。
一些重要的经济数据已经佐证我们的判断。2008年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占比从50%下降到47%,而同期中西部地区占比则从42%上升至46%。2009-2011年连续三年,中西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速均超过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之下,东部地区增速则显著放缓,2011年上海还首现负增长。从2012年的计划投资情况分析,中西部地区计划投资同比增速均高于20%,例如贵州甚至高达50%,高居首位,其次是甘肃和新疆,而东部地区增速则继续下降,上海、北京和浙江三省投资增速均调至10%以下。从投资项目的具体明细分析,基建和交通等领域的新增投资皆主要来源于中西部省份。以上的静态数据可以部分印证当前正在进行中的产业转移。我们相信这种趋势还将继续并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抓住这些经济结构调整和变化所带来的投资机会是我们未来几年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