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杨国安教授新著《组织能力的突破》
⊙叶 雷
企业发展与企业家最关心的核心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如何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从小企业变成大企业,从大企业变成伟大企业。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君不见,曾被公认为伟大企业的朗讯、通用汽车、宝丽来、柯达,如今或被兼并了,或变为国有企业了,或破产了,或申请破产保护了……该如何避免企业“烟花般”的命运,正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飞利浦人力资源管理中心教授杨国安在《组织能力的突破》中想破解的问题。
三十多年前,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曾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的“五力分析模型”: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这五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变化,会影响企业的成败与可持续发展。但斗转星移,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消费观念由迎合走向引导,“五力模型”现在已越来越不管用。统计还发现,波特当时预测的前五名都落空了。对此,杨国安教授的解释是,过去考虑企业的竞争优势,多集中在分析外部环境上,强调明确定位,现在则需要更多考虑从内部建立起竞争优势,定位需要更多强调“灵活”。
在《组织能力的突破》中,根据对阿里巴巴、东风日产、东软、复星、宏碁、迈瑞、玫琳凯、苏宁、星巴克九家企业的现场调研,杨教授提出,面对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企业必须突破过去的管理模式,建设与新战略相匹配的组织能力;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并在创新之后将战略所需的新的组织能力深植于组织之内。杨教授鲜明地亮出了组织能力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DNA的观念。企业组织能力包括了员工的心态、员工的能力和员工的管理三个方面,它让企业竞争力的建构回到人的本身。只有通过企业组织能力的建设和突破,才能有效整合企业的科技、财务及策略等资源实力,才能为顾客提供快速更佳的服务,从而取得竞争优势。
作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DNA,每家企业都有独特的组织能力,不同的组织能力会局限或强化企业在不同层面的表现。企业的组织能力突破,必须靠员工的心态、能力和管理三方面的相互配合,少了任何一面,所有的努力便功败垂成。
心态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在杨教授心目中,一个好的员工,应具备积极乐观、学习进取、诚实勤奋务实、自信和行动、合作与创新、坚韧执着、负责和主人翁精神、感恩和付出、归零和肯于改变、成就与致富、敬业、热忱与专注、谦虚与包容等十二种心态。而如何管理员工的心态,杨教授比较认同彼得·圣吉的观点,建设学习型组织,重在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
如何提升员工的能力,杨教授也给出了富有操作性的建议:从员工能力厘定、员工能力审核、员工能力提升三个方面去规划。能力厘定,就是根据企业近期的战略规划,弄清楚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员工能力审核,就是结合能力厘定算清楚目前企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差距;提升员工能力,可采取内建、外购、解雇、留才和外借五种方式。为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编辑企业能力字典,让高管参与并达成共识,以使企业高管在艰难时刻坚守承诺,让能力模型在企业内部落地。
员工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如何为员工提供有效的发展平台和政策的问题。对此一直存在一个组织悖论,即追求短期效率还是长期适应能力的问题。很多时候,企业必须提高效率才能适应此时此地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而为了得到高效率,企业组织的结构也就越加趋于严谨和稳定。但是,企业的效率越高,对此时此地环境的适应越好,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往往也就越差,长期适应能力也就越差。应对这个悖论,杨教授开出方子是:用价值观驱动管理,经常打破组织结构的稳定性。
如果组织能力发展滞后于企业的成长,很快就会遭遇成长的天花板。因此,杨教授认为,突破企业成长瓶颈的成功经验,包括三个“突破”——高管理念的突破、战略方向的突破和组织能力的突破。其中,高管理念的突破是最难的,组织能力的突破是最关键、最基础的。如果能实现组织能力的突破,就能促进高管不断地否定自身,不断思考,从而带来高管理念的突破和战略方向的突破。
最近二十年是中国企业成长发展的最好时期。截止2010年末,中国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已有了16万家境外企业,但至今还没有诞生一家像苹果、微软那样的伟大企业。发展最好的时期,也是失败案例最多的时期,德隆、三鹿、波导、UT斯达康、爱多、太阳神、夏新电子、实德……这些明星企业,都没能逃脱“烟花企业”的魔咒。这促使杨教授为中国企业的组织能力突破设置了三个前置性问题:经营环境变化是持续性的还是颠覆性的?所处产业属于工业经济还是知识经济?目前处于企业生命周期哪个阶段?他在书中剖析的九个新鲜实证案例并提出的可操作性建议,为驱使企业不断去找寻新的发展战略,建立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组织能力,提供了极富启发性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