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PO新政沪市首单上市
机构卖出意愿坚决
⊙记者 钱晓涵 实习生 吴冬妮 ○编辑 梁伟
29日,沪市主板新股华贸物流挂牌上市。华贸物流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首只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新股。截至昨日收盘,华贸物流收报8.05元,较发行价上涨20.87%,全天换手率高达83.9%。
上证所盘后公布的交易公开信息显示,网下中签机构依旧是套现卖出的主力军。华贸物流卖出前五席位均为机构。其中,三家机构专用席位分别卖出3017万元、1066万元和735.5万元。此外,国泰君安客户资产管理部、国泰君安公司总部分别卖出1073万元、638万元,合计约190万股。华贸物流网下发行结果显示,国泰君安公司(含资管部门)合计获配192.52万股,两者数据极为吻合,这意味着国泰君安已经全部抛空了网下中签新股。
机构沦为打新机器?
新股上市首日实现全流通(老股除外)后,网下中签机构的交易行为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从已有样本来看,机构在解除了3个月的“限售令”后,普遍选择在上市首日抛出全部新股。流通筹码的大量增加,成为了压低新股上市首日交易价格的重要原因。
“大盘这两天止跌企稳,连拉两根大阳线,要换在改革之前,新股早就被炒翻天了。”某券商资产管理部投资经理对记者表示,从前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主要看大盘,像华贸物流这样总股本不过4亿,流通股本仅1亿,发行市值不足7亿元的新股,上市首日肯定会被游资爆炒,涨幅超过50-60%是家常便饭。但事实上,华贸物流昨天的涨幅不过20%。
网下中签机构上市首日可抛新股的新政固然打压了新股价格,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机构似乎沦为了简单博取一二级市场价差的机器。
发行体制改革或将继续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没有了3个月的锁定期,机构打新股的资金使用效率大大提高,绝大部分中签机构采取只要上市首日有钱赚就卖出,兑现资金参与新一轮新股申购的投资策略,除非深套,很少有中签机构愿意持有更长时间,这种做法似乎有博取一二级市场价差的“嫌疑”。
然而,证监会在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中,明确反对机构投资者管理的证券投资产品以博取一、二级市场价差为目的申购新股,希望机构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
“你不能说机构上市首日卖出就是错的,因为他的交易行为是合规的,且这种行为从客观上起到了压低新股上市首日价格的效果,符合一级市场改革的大方向。”业内资深人士表示,要想解决这对矛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改革新股发行制度,例如,引入存量发行机制、闪电发行机制、主承销商配售机制等,彻底破除新股不败神话。“一二级市场不存在价格套利空间,自然不会再有机构前来博取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