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专版
  • 5:财经海外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产业纵深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调查
  • A7:数据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 T7:钱沿周刊
  • T8:钱沿周刊
  • 狭义货币量M1增速信号意义减弱
  • 从国际趋势看产融结合
  • 启动民生项目遏制经济持续下滑
  •  
    2012年6月7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狭义货币量M1增速信号意义减弱
    从国际趋势看产融结合
    启动民生项目遏制经济持续下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国际趋势看产融结合
    2012-06-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史晨昱

      ■今日看板

      ⊙史晨昱

      

      产融结合是近年我国企业比较热衷的话题。当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接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很好的一面镜子就是发达国家走过的路。

      在发达国家,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经历了“融合—分离—融合”的发展过程。19世纪末,欧美各国实行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各国政府基本上不限制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持股和跨业经营。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批产融结合型的企业集团逐渐形成,如美国的洛克菲勒、摩根、花旗、杜邦等。

      但是,在经历了长达4年之久的“大萧条”之后,也就是1933年以后,美国先后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33)》、《证券交易法(1934)》等法律,对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之间的市场准入、相互持股和投资实行严格的限制。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金融管理制度和金融体系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金融混业重新盛行。与这些变化相适应,产融结合又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大多数大型企业集团的经营一般都具有跨国经营、产融结合、规模经营、多元化经营和规范经营的五大特征,其中产融结合特征日趋显著。

      但是,2008年美国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使得部分产业集团撤离金融、回归主业。在美国政府注资和通用汽车减持后,通用汽车金融公司不再是通用汽车的子公司,后者仅占前者股权的6.7%,为第四大股东。

      再以GE为例,集团旗下的金融公司随着规模的扩张,风险资产规模已经超出了产业所能支撑的信用范围,2006年GE退出保险业,2008年又开始退出消费抵押贷款等核心金融业务,并明确提出未来要把金融业务的利润贡献比例降低到30%。

      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业较为成熟,已渐无超额利润。美国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仅为6.37%,排在69个行业的第66位,仅比汽车行业、交通建设行业和担保金融行业略高;二是控股金融业的难度和成本不断加大,且产业集团对金融业风险认识相对清晰。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产融结合是资本逐利动机的内在要求。由生产高度集中、金融管制放松而引起的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和金融工具的日益丰富,是西方产融结合的主要外在推动力。一些企业通过产融结合保持强大地位和竞争实力,或是借此实现超常发展,可归纳为以下特征。

      一是产业与金融业有机互动。产业与金融业需要在业务发展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实现优势互补。高层次的产融结合是以金融资本为手段推动产业资本的发展,以产业的发展促进金融业务的深化,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聚集金融资本实现产业规模与效益的扩张,提升产业竞争力。

      从国际来看,汽车消费金融体现了明显的跨行业协同效应,是产融结合的经典模式。大型汽车制造商通过设立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不仅直接带动了汽车生产和销售主业,且大大增加了公司盈利。2000年美国通用汽车信贷公司的净利润占通用汽车公司总利润超过1/3。消费信贷和租赁也成为欧美国家汽车销售的主要方式,本世纪初这种方式占总销售量的比例在美国为92%,英国为80%,德国为75%。

      二是走以主业为中心的产融结合道路。主业是指产业集团中具有竞争优势,有较大市场份额,在集团合并财务报表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和经营利润中的占比较大的某些业务。产业集团最本质的属性是从事产业经营,有专门的产品和服务,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金融资本是依附和从属于主体产业的,这一点是产融结合的根本。离开主体产业办金融,实业企业集团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仅会把金融业务拖垮,也会把实业企业集团自身套牢。美国GE、日本三菱等都是在产业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盈利模式,并获得了领先地位或竞争优势后,才开始选择产融结合的。而2001年的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创下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记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安然公司不顾自身实际、放弃主业、不当使用金融衍生品造成的。

      三是有效整合资源。一旦产业集团实现了产融结合,尤其是以并购的方式进入金融业,必须强调和关注整合的重要性。

      投资金融业容易,但整合好并不容易,金融业务的经营文化和管理要求与企业集团的产业部分有较大差异,整合中既要注意集团企业文化的共性,对金融业务有适当驾驭力,也要充分照顾金融的个性。

      要对金融市场环境,外部金融监管,集团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管控方式,金融业务与产业部分资源配置等问题进行系统考虑。

      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在今天都值得注意。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