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特别报道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广告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 T7:钱沿周刊
  • T8:钱沿周刊
  • 从侧面突破美国投资壁垒
  • 以技术创新深耕中国经济后发优势
  • “生活并不逻辑”
  • 农业保险不能是“有国家补贴的商业保险”
  • A股遭遇大手笔高频率减持
  • 时刻保持危机感
    本该成为企业基本理念
  •  
    2012年6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从侧面突破美国投资壁垒
    以技术创新深耕中国经济后发优势
    “生活并不逻辑”
    农业保险不能是“有国家补贴的商业保险”
    A股遭遇大手笔高频率减持
    时刻保持危机感
    本该成为企业基本理念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生活并不逻辑”
    2012-06-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孙 涤
      孙 涤

      ——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二十

      几周前的PTA大赛中,老虎伍兹在果岭上打出了一记绝妙推杆,小白球不可思议地进了洞而赢得比赛。伍兹是否又要雄起,怎会这等运气?伍兹以前的教练、当今最著名的高尔夫教头哈蒙(Butch Harmon)在电视访谈上说,在高球里推杆是最简单不过的动作,却令所有高尔夫爱好者望而犯怵。关键是你脑子里的姿态,信念是不是充足?关注力是否到位?大多数人都因为在那一刻把关注力放到不该放的地方(比如担忧会输奖金或丢脸之类),或想得太多,以至于被自己所挫败。关注力的配置能否到位,心态是关键,这是决定一个球手伟大还是平庸,也是各行各业、各种活动的成效有多大的决定因素。我以为,哈蒙的话不但适用于伍兹,适用于高尔夫球,对培养后代进而对整个创新教育的开发,也大有启发。

      有才华和潜力的人都很执着,他们坚信自己最适合做这件事,专注的热情和近乎偏执的自信,都发自于内心。乔布斯呼吁青年人务必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因为这是一个人之所以出类拔萃的基础和动力。伍兹顺应内心的召唤(calling),练球是乐趣,完全不需敦促,他超群的自信心也来源于此。哈蒙提醒说,在进入职业赛前,伍兹赢得了三届青少年冠军和三届业余赛冠军,这六顶冠冕,都是在最后一洞甚至最后一个推杆才见分晓的。伍兹克服的,其实就是他自己。

      哈蒙也是许多大师(包括 Phil Mickelson)的教练,弟子们打法招式五花八门,说明哈蒙因材施教法的成功。哈蒙认为,并没有标准的最佳执教方法;有天分的人之所以有其独到之处,是他顺应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结果,不能压制有才华和潜力的球手的天性,重要的是怎样顺势利导加以改进,如何根据其特质来改进。 “移栽”徒然造成伤害。

      通常我们总是强调从失败(即从博弈对方的成功)中汲取教训,而哈蒙的另一个最重要经验,则是要学生从成功中学习。要能持续提升的人,还须从自己的成功中学习。哈蒙要学生不断琢磨,这下挥杆为什么打准了,那下推杆为什么进了洞,等等。这给我们以启发,学校的考试内容缺陷在哪里?

      中国的高考制度,最主要功能不外乎在“僧多粥少”下比较公平地分配名额,在可预见的将来这改变不了,但考题内容大有调整余地。两年前我曾去青海考察“留守学童”的教育状况,途中与教育部资深督导有深入交谈。我们发觉,高考题(以理科为例)的答案,很多都是“凑对”的结果。根据有限几个给定的已知条件和数据,套用为数很少教过的公式,“做对”的话就能得到漂亮的解:通常得到了整数解,学生就相信解题成功。小学启蒙时为了强调单纯的逻辑关联,用这样的方法有其好处,然而到上大学前夕还是这样,不能不说严重脱离了生活实际。

      现实世界的问题,都不会有明确界定的因果联系、确定的影响因素、干净的已知条件,精准的数据,当然也不会有什么漂亮的“整数解”。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求找出那些哪怕相当模糊的条件、数据及其间的联系假设。并能以此为基础,先得出相当模糊的结果,再不断验证改进,去逼近真实。至于具体计算,就变得越来越简单,大凡能用计算机实现或外包给专业人士。

      非常遗憾,如今我们的优秀毕业生倾力所学的,是不实际、简单化、越来越能被机器取代的计算或推理。更可惜的是,考分高的学生不能从“成功”学到什么,反而容易产生误解,以为已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而进一步抑制了对创造精神的追求。不妨以模拟考试来验证我的这个见解。比如,在考试题目里增加一些冗余的数据和条件,在陈述中增加不相干的“废话”,答案也不能碰对成整数解,看考生是否会受“迷惑”,对答案依然能有信心?只要把考题略微变得“现实”一点,我敢说,用偏失的方法反复操练出的优秀考生的考分会大大“失常”,预演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的表现。

      这样的考试制度,乃为筛选人而设,至于能否筛选出有创新和独立精神的人才,则非其本意所在。居然还有人问,为什么考出的状元不是最富有创新性的人才?这就好比是在问,你努力爬上了一棵树,高低姑且不论,却很幼稚地疑惑,为什么抓不到鱼呢?

      今天谈了不少学打高尔夫的经验,就问个高尔夫球的问题吧:

      设想你喜欢打高尔夫,常为交谊或业余比赛打球。当你打偏了一个球,挪动一点,譬如说移一尺,情况会改善不少。在没人看到的情况下,你会怎样做(选择一种)?

      A.完全不考虑去挪动 ;B. 用手去挪球; C. 用脚去拨球;D.用球杆去拨球。

      期待大家参与,通过电脑或手机接入(网址http://bit.ly/xMijrg),也可以通过我的新浪微博@孙涤Bruce来输入。http://t.cn/zOzH0nL

      (作者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美国华裔教授学会(南加州)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