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
尽管国家税务总局数据要等几天发布,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双过半”目标,已无任何悬念。今年税收收入目标近9.7万亿,若要实现收入过半,需入库4.85万亿。据财政部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税收收入完成4.58万亿,6月只要完成2600多亿即可。不仅税收增长毫无悬念,而且上半年的税收增长度仍会是GDP的两倍以上,少数地区甚至会在三倍以上。
按理,这该是好事。作为反映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税收增长快,说明经济发展好,经济运行质量高。但问题是,这些年持续的税收快速增长,并非自然式增长,而是在层层级级任务指标和政绩压力下任务式增长。以经济发展实际水平及经济和税收关系,税收不可能连续18年以GDP两倍以上的速度增长。而对于很多地方税务部门来说,“每年递增20%”的铁打规律越来越无法承受。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宏观经济形势看,情况越来越复杂,企业运行越来越困难。作为调节经济最主要的手段之一,税收政策理应及时适当、有效调整和完善,在不影响大局、不影响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降低税收负担,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减税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可是,减税难度向来很大。2008年的5000亿税收减免任务,因为政策设计的不周密以及地方的迟迟不落实,“任务”没能完成,之后的两年多,由于政府投资和房地产带来的经济“虚假复苏”,税收减免连“口号”也没有了。直到去年下半年经济快速下行,减税话题才重提。如上调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给小微企业减税等。
照例,这些政策的实施,理当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摆脱困境能起一定促进作用。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与客观经济形势要求以及实际状况相比,这些政策力度远远不够;另一方面,这些政策大多还被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渠道渐渐消弭。
如果真的全面实施了减税政策,在多数中小企业生存面临危险的境况下,税收就不可能保持这么快的增长势头,更不可能继续以GDP两倍以上的速度增长。更何况,一些地方的GDP还存在不小的水分。近一段时间,江苏等地就有纳税人反映,在国家出台减税政策后,税务部门反而调高了税收定额,税负较原先增加了两倍多。有学者甚至认为,“让税务部门主导设计并执行减税方案,如同让猫设计一条不吃鱼的方案一样”。
说实话,把税收不减反增的板子打在税务部门身上,既不冤枉,也冤枉。不冤枉,是因为税务部门作为税收征管和执行税收政策的职能部门,理应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和规范以及政策规定,依法、合规、有序地进行税收征管,并将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减税政策落到实处。否则就是不称职,甚至失职。中央要求减税,税务部门却在增税,这样的行为,已够得上失职了。所以,把板子打在税务部门身上完全有理由,也很实事求是。但是,由于税务部门也是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受制于地方政府。若地方政府不愿减税,不愿意放慢税收的增速,并将税收增长作为考核税务部门工作的最主要指标,而上级税务部门也不可能不“尊重”地方政府的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把不减反增的板子打在税务部门身上,似乎又不太合理。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很多企业都在研究该不该做大做强、该不该上市、该不该加大技术研发的问题。因为,一旦企业要想做大做强,除非能在一个晚上变成央企、变成具有世界知名度的跨国公司、变成地方政府和税务部门不敢“惹”的巨无霸,不然,就会频繁受到税务部门的特别关照。既然如此,还不如让企业活在“襁褓”中,还能得到某些格外的呵护。
正因为如此,很多企业想方设法拆分快要做大的企业,变成无数个“襁褓”企业,以回避税收和其他负担的增加。更有一些企业,以不断变更注册和投资地点来逃避税收或获得某些优惠。这不仅极大干扰了企业发展、技术研发、市场研究,更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税收秩序的严重混乱。
也许是大鱼越来越少、大鱼也把自己分割成若干小鱼的缘故,税务部门不只把“挖掘”增收潜力的目光盯在大中型企业身上,很多地方开始“挖掘”零散户、零散税的潜力了,上半年以来,税务部门对小微企业征管的力度也明显加大。这样的结果,不仅此前出台的给小微企业减税的政策难以落实,而且小微企业的负担又加重了。以至于税务部门也不得不承认,年年挖潜,总有饱和的时候。而事实上,中国企业特别是实体企业,今天何止是饱和,早就超负荷了。
在持续不断的“挖掘”税收增收潜力中,不仅税务部门与企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人们看到,一些投资人宁可让手中的资金贬值、宁可向外转移资金,也不愿投资实业。而不少民企则能转行的转行、能减产的减产、能关闭的关闭,企业的发展基础已相当脆弱。
说到底,税收是否能够增长、增长多少,且不论经济景气还是不景气,都只能“依法”,而不能靠“挖掘”。无论如何,启动减税,已是眼下最为紧迫的课题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