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潜在增长率存在逐步放缓趋势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2012年上半年GDP增速连续六个季度回落,并创下十三个季度以来新低,分析原因,我们认为本轮经济下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短期来看,我国经济面临政策主动调控和外部负面冲击双重影响。政策主动调控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重要原因。为了抑制通胀,2010年10月我国开始进入加息周期;为了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政府不断加大对楼市的调控力度;为了维持地方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政府开始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加强对平台贷款的监控,放慢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以防形成较大的不良贷款压力。
次贷危机之后外部冲击加大拉低了我国经济增长,这部分影响主要反映在出口方面。次贷危机之后欧债危机持续影响,日本受地震灾害冲击,发达国家整体经济复苏疲弱,而新兴市场国家则出现经济增长和通胀同步放缓的趋势。外部需求不振导致我国出口受阻,今年1-4月出口增速持续低于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降低。同时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国际经济复苏乏力导致美元资产受避险需求追捧,国内资本流入减少,境内需求也随之降低。
二是中长期来看,“入世红利”和“人口红利”等前期经济高增长的拉动因素正在逐步减弱,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存在逐步放缓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加入WTO的“入世红利”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消失。自2000年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与外部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大提高,但随着入世效应的逐步减弱以及次贷危机的爆发,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明显减弱。从历史数据来看,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拉动从1999年的-0.1个百分点提高到2005年的2.6个百分点,2007年次贷危机之前仍对当年GDP产生了2.5个百分点的拉动力。次贷危机之后的2009年则骤降至负拉动3.6个百分点,2011年稍有恢复,但仍为负拉动-0.4个百点。其次,人口红利逐渐结束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降低了潜在经济增速。预计中国人口红利可能在2015年左右结束,人口结构正在向老龄化方向发展,而老龄化将导致年轻劳动力供给数量下降、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按照国务院2月8日发布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合理较快增长,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实际上2011年全国共有24个省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达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