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评论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海外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专版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理财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特别报道
  • A16:基金·人物
  • 产品收益率下滑 银行理财掀起基金化浪潮
  • 基础设施集合信托 “快跑” 战略风险正在升级
  •  
    2012年7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A13版:基金·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 A13版:基金·理财
    产品收益率下滑 银行理财掀起基金化浪潮
    基础设施集合信托 “快跑” 战略风险正在升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产品收益率下滑 银行理财掀起基金化浪潮
    2012-07-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邹靓

      

      央行两度降息对银行理财市场的负面影响正在发酵。随着资金市场成本中枢下行导致货币和债券市场收益率下降,不仅浮动收益类产品的预期收益开始下滑,固定收益类产品也正在失去其原有优势。随着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逐渐走低,不少银行开始进行产品革新。除了变化投资方向博取短期高收益外,从单一的理财业务经营模式向资产管理业务转型的思路也逐渐获得商业银行的认同,理财产品正朝着开放式、基金化的方向发展。

      

      理财产品收益下滑

      银行理财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理财风格不同,“稳健”的传统形式使得固定收益类产品一直颇受投资者的青睐,特别是当资本市场持续走弱拖累相关结构性产品收益之时,固定收益类产品曾有过多次被“秒杀”的记录。

      然而,降息周期的开始逐渐退下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光环。仅6月份,各期限人民币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相比5月份平均下滑就达16个基点。7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下滑更加明显。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仅为3.65%,下滑最为明显。

      普益财富监测数据显示,7月14日-20日一周内,共有51家银行发行398款理财产品,产品数量较前一周增加19款。其中,保本和保收益型理财产品121款,占比30.40%,非保本型理财产品277款,占比69.60%。

      本周,37家银行发行了167款人民币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期限最短为3天,最长为371天;预期年化收益率最低2.50%,最高为5.70%。

      结构性理财产品共有7款发行,2款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5款为保本浮动收益型和保证收益型产品。汇丰银行和星展银行发行的3款结构性产品挂钩股票,汇丰银行发行的2款产品挂钩指数,另有招商银行发行的1款挂钩价格,法兴中国发行的1款挂钩汇率。

      

      转型资产管理

      银行理财从2002年最初的结构性存款发展到今天,几乎是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上品种最丰富、风险相对最可控的投资品种。但是从给投资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角度来看,又几乎所有银行理财产品都是以满足客户投资收益为目的。

      伴随着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逐渐走低,不少银行开始进行产品革新,试图通过产品投资方向的变换来提升产品收益率水平。银行希望通过分散化和多元化的投资博取高收益,其中不乏一些高风险金融资产。

      而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商业银行也逐渐意识到,必须改变目前单一的理财业务经营模式,实现向资产管理业务转型。

      普益财富研究员肖芳长期跟踪银行理财产品的演进,她认为,商业银行在开展理财业务的初期,为巩固客户基础,往往将理财产品设计成与客户共担风险的模式,相应的,投资者获得的收益并不完全与自身承担的风险相匹配。而资产管理的盈利模式是客户承担风险,投资管理人只收取管理费或顾问费,投资者收益按净值或估值足额分配。

      目前,按净值分配收益的理财产品已成为国内主流商业银行一致认同的理财市场发展方向,理财产品正朝着开放式、基金化的方向发展。

      其优势在于:首先,产品基金化运作以后,投资者可以按照净值或估值获取收益;第二,产品基金化运作后,银行理财产品可以由客户根据自身现金流的需求状况,在工作日申购和赎回,自主决定投资期限;第三,产品基金化运作将减少银行理财产品的相关监管和管理成本。